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小年”,也叫“灯节”。城镇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家团圆;乡间则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元宵节传统过3天,即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街衢市肆多张灯火,民间组织戏班演戏,举办龙灯会,并有玩旱船、秧歌、高跷、竹马、骑毛驴、舞狮、灯会等文娱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城镇沿街便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男女老幼争相观赏、品评,热闹异常,称为“闹元宵”。
在传统的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为精彩。
玩龙灯 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10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在紧锣密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腾空飞舞,狂热奔放,显现出翻江倒海磅礴之势,并有“打折”、“退皮”及“龙打滚”等惊险动作。有时,各路龙灯恰聚一处,数条巨龙汇集表演“抢龙珠”。只见五彩缤纷,玲踔奋舞,大有雷霆万钧、暴风骤雨之势。龙舞象征该年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聊城龙湾的龙灯舞曾多次进京表演,受到康熙和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玩狮子 亦称“舞狮”。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深绿或金黄色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钮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狮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维妙维肖。
近年来,城镇多组织文艺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彩灯、烟火晚会,锣鼓鞭炮齐鸣,宛如白昼,热热闹闹,深夜方止。农村则集资购买或自制烟火,居街燃放,热闹非凡。闹元宵之俗,年盛一年。聊城、临清、高唐一带,农村元宵节插花树的风气盛行。其作法是:先用枣树枝和彩纸做成花树,再用秫秸和彩纸做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在花树上,最后再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在希望当年棉花丰收。
花姑节
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花姑节”,是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从南方来高唐定居,教人们植棉、纺线、织布,使高唐人丰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修建一座花姑庙,以表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为花姑节。过去,每至此日均举办花姑庙会;二十八日,农村则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以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 的农谚,至今仍在高唐境内广为流行。据传,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欢,即当年棉花丰收;阴天,则是花姑不悦,便不收棉花。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民间称为龙抬头日,或称“青龙节”、“春龙节”。是日早起,农村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屋内、院内、街门口和场院地面上,撒成囤形,称此为 “粮仓”或“粮囤”,中间放少许麦、豆、谷等粮食,用砖块压住,称为“填仓”,意祈“五谷丰登”。屋内灰囤中压几枚硬币或纸币,称为“钱囤”;二月二打囤,以灰画地为安囤,在囤里面放鞭炮为涨囤,意为希望粮食多得囤中盛不下,以实现“大囤尖,小囤流”的美好愿望。因为二月二这天恰在惊蛰前后,各种毒虫开始活动。人们为了避免毒虫伤害,故用食油煎一些年糕,以此表示将毒虫熏死或熏跑;一般在这天用木棍敲敲房梁惊吓老鼠,也有敲铜锣或铜盆惊吓老鼠的。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恫吓老鼠不再出来糟踏粮食。是日,城乡居民家家炒蝎豆,也称作“炒蝎子爪”或“炒蝎子肚”。蝎子豆,一般是选用粒大饱满的黄豆,用盐水浸泡 (此盐水中加入八角、茴香、花椒等香料),经24小时后,将水滤去晒干,置锅中炒熟食之,此豆香脆可口。炒蝎豆,寓炒死蝎类毒虫以除害之意。据说二月二这天,“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蛰;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此俗历久不衰。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传说,这天是龙的生日,于是家家把石磨的上盖支起来。是日,改善生活,吃饺子曰“吃龙耳”,吃馒头曰“吃龙蛋”,吃面条曰“吃龙须”,均取吉祥之意。此外,二月二这天,忌讳动针线和推磨。传说,这天动针线会戳瞎龙眼,这天推磨会压了龙头。
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俗语:“清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则称“寒食”,但过节的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节早上吃鸡蛋、单饼,喝麦仁、玉米仁或高梁米稀饭。此时正值仲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旧时富裕、悠闲者多于此日携酒食到野外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农村,这天则常用小米饭、豆饼、干饭喂马、骡、牛、驴等大牲畜,以犒赏其一年的辛劳,故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之说。
清明节这天,在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后面等地方,称“插柳”,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旮旯的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道:“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蛰”,认为插柳能Jr顷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同时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
清明又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旧时,境内居民均有上坟之风俗。是日,一般是下辈人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扛着铁铣,到自己的祖茔林地,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并于每座墓顶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的悼念。现农村中尚有“插柳”、“上坟”之风俗,但多不再从事烧纸、摆祭品等迷信活动。建国后,机关、学校、工厂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