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民间习惯称作“五月单五”,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纪念日。相传,这天人们包粽子投入江里,意为让水中鱼吃粽子莫吃屈原身体。此俗流传至今。节日,城乡居民仍有吃粽子的习,顷,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之说。是日,家家户户门口窗前插艾蒿,或放于炕席底下,或塞于耳内,意为避邪驱虫;小孩手足系以五色线,或胸前戴有内装雄黄、艾叶等驱虫物的“香荷包”。此俗至今农村尚存。也有在节日前一天,把少许雄黄酒撒入公共水井中,家家户户都可以喝到含有雄黄浸过的水,据说亦能驱灾避邪。今已无此俗。
端午节正值麦收大忙之时,农村有看丈母之俗,称为“看夏麦”,并帮助岳丈家“忙麦”。麦后,乡村新婚少妇要回娘家“住夏麦”,其间有为婆家成员做布鞋之俗。此俗少数农村至今仍存。
夏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是日,日影长至终极,是一年之中白日最长的一天。其时,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这天中午,家家爱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意为防暑降温,故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高唐人则喝凉粉,聊城人则喜惯喝绿豆面叶,以后若干天内,中午则大部分喝绿豆汤。
过半年
六月初一俗称“过半年”、“小年下”。旧时,商号店铺于该日犒赏职工,摆酒宴吃喝以酬其劳,并放假一日。境内至今尚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的俗语。人们便在六月初一这一天备些水饺、馒头、瓜果之类供晶为老天爷上供,祈求雨足年丰。是日中午,农村家家户户包饺子,延续至今。
六月六
六月初六晒龙袍的习俗,由宋代沿袭至今。是日,俗称“晒衣节”。这一天,人们常把贵重衣物、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整个夏秋不生虫,旧时寺庙中的和尚、僧、尼,也要把僧袍和经书搬出晾晒,善男信女们纷纷前去观看,以至形成庙会。这时,小麦打收完毕,农村居民喜蒸新麦面馍馍、包子等食品,供于庭院祭拜天地;馈赠亲友,俗称“送新”;家家户户用新麦面粉炒熟,加糖水冲食,谓之“吃炒面”。
境内还有一种风俗,即这年六十六岁的老人,不论何时生人,都在六月六日过生日。出嫁的闺女,这天要回娘家给父母做寿,礼物是一块肥肉,故民间有 “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老人在吃这块肉时,,要倒坐在门槛上吃,据说这样倒坐吃了肉,还能再活六十六,意为祈望自己长命百岁。
阳谷、聊城、高唐一带盛产莲藕。六月,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故在六月六这天;人们还有赏荷的习惯,十里八乡的男女一齐拥到荷花盛开之处,观赏荷花的美姿,女青年故意指示男友下水摘荷赠送于己,以表爱情。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称七夕,俗称“乞巧节”。相传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又称“情人节”、“双星节”,汉代《淮南子》一书中有“鸟鹊填河渡织女” 的记载。民间传说,每年到七月七日这天,喜鹊大部分见不到,都上天给牛朗织女搭鹊桥了。是日夜晚三更后,在葡萄架下还可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旧时,七夕晚上,妇女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一些好奇的少男少女专于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听牛郎织女久别欢会和就要分离而哭泣的喁喁情话,能听到隐隐泣声,则就算得到了智巧。还有一些情意绵绵的青年男女事前相约,这天晚上,也要到葡萄架下相会。昔日,境内也有此俗,七夕这天,父母对新出嫁的闺女,都要接回娘家。意为鉴于织女婚姻上的不幸遭遇,为了保护女儿女婿的幸福生活,不可不防天地发觉他们长年同居而在七夕之后施于强迫分开。今已无此风俗。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是祭祖的日子,俗称“鬼节”。是日,家家包水饺,备纸香、冥钞、冥衣、纸牛、纸马、盂兰盆之类,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庵观寺院放焰口设盂兰盆会,传为目莲僧救母之日。此俗在境内已基本绝迹。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大节之一。此时农业年景大局已定,俗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之说。庆祝中秋节也有庆祝一年丰收的意思。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外出的家人这天都赶回家中欢聚,所以又称“团圆节”。旧时农家有中秋之夜拜月、赏月之俗。当月亮刚刚升起时,人们就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讲究的人家要挂上月光码子,上面印的是一个类似嫦娥奔月.的太阴星君,下面还有只小兔,然后摆上供品,有月饼、西瓜、苹果、梨、栗等果品,另外还要特别供上一把青豆,说是喂玉兔的。布置完毕,烧香叩拜,因月属阴,所以拜月者均是妇女。拜月时,老太太一边磕头,一边祷告: “八月十五月正圆,月饼西瓜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拜后,合家聚宴,酒肴尽丰。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称为“圆月”,有庆团圆,全家欢乐之意。今拜月之俗,区内已无,但欢度中秋佳节之俗年盛一年。节前,城乡居民以月饼等食品馈送亲友;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举行以吃月饼为主的家宴。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俗称“九月九”。汉代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习惯,历代相沿,故也称此日为“菊花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登高饮酒、赏菊赋诗。乡间多不过此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