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丰南县大事记》里关于胭脂米的记载是确有其事的: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描写黑山村乌庄头交租,在上缴的账单有繁多的柴米肉蛋,仅稻米一项就分了4个等级,常用大米1000石,而“御田胭脂米两石”;七十五回中“贾母因问道:‘有稀饭吃些罢了。’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此处的红稻米便是御田胭脂米,从乌庄头送来的数量看,一年才得两石,可见极为珍贵。七十回中,中秋节贾母用饭之时先写道:“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里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后面一提吃粥,尤氏连忙捧上红稻米粥,可见这个米只有宁国府才有,因极为稀少,只做得一碗粥用来节气时孝敬贾母。而在荣国府各种节间设宴并未提到此米,可知荣国府的田庄不产此米,贾母因知珍贵,只吃半碗,剩了半碗送去给病中的凤丫头,也可见贾母实宠王熙凤。
每当在各种资料上看到关于“胭脂米”的文字,对胭脂米都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平时也特别留意相关的史料收集。在前几天看到家乡的网站关于“胭脂米”的报道后,晚上遛弯就向街坊大伯聊起“胭脂米”之事,老人家对此津津乐道:清朝时,康熙皇帝东巡途经丰南,品尝过胭脂米后,龙颜大悦,遂赐名御田胭脂米。不过,晚上查找资料中,到有一些收获,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中引录的几部古籍中,有关于胭脂米的记载:
刘廷玑《在园杂志》中说:“浙闽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每赐御用食馔,内有朱红色大米饭一坛,传旨云:此本无种,其先特产上苑,只一两根苗,穗迥异他禾,及登剖子,粒如丹砂,遂收其种,种于御苑,令兹广获其米,一岁两熟,只供御膳。”
吴振或的《养生斋丛录》又说:“康熙二十年前,圣祖于丰泽园稻田中,偶见一穗,与众穗迥异,次年命择膏壤以布此种,其米微红色,此后四十余年,悉炊此米作御膳……”
而康熙的《御制文集》中,则有更为详尽的叙述:“丰泽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负至九月始刘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种方盈,忽见一棵,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四十余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微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御苑,故名‘御稻米’……曾颁种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闻两省皆有此米,惜未广也。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喜谷也。”
康熙帝的“御笔”又在《张文端公全集》中得到了印证:“集畅春苑,谢赐御谷种。公同诸大臣具奏恳恩颁给御种,奉旨每人给二石,赴瀛台领讫,具奏谢恩。”
周汝昌先生如此浩繁严谨细致的考证,其治学精神之博令人佩服。没想到周汝昌先生还专门著有《胭脂米传奇》一书,书中说:“据河北遵化州志,胭脂米不止一个单一品种,有所差别;产地本在玉田王兰庄,其后丰润也有了此米(玉田、丰润,皆遵化州所辖之县)。”更值得说到的是“……康熙帝曾在中南海丰泽园中种植此米,并曾赏与曹寅、李煦的‘故事’。可巧,那时毛泽东正住在丰泽园,读了这段故事,引起了浓厚兴趣,即命农业部、河北省寻找此米。后来河北省委果然寻到了,把培育收获的胭脂米运送给主席。因此米珍稀味美,有一次前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在贵宾席尝到此米,念之于怀,竟向毛主席请索此米,据确知者言,此米果然给了日本”。这和《丰南县大事记》里的记载相符。
可以确定,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红稻米”,指的就是“御田胭脂米”。
《红楼梦》中庄主乌进孝进贡红稻米的情节是有史实依据的。从年仅二石的进贡数量可证明其产量不丰,推广种植是不容易的。所以才会物以稀为贵。可见曹雪芹关于胭脂米的细节描述并非向壁虚构。康熙54-56年,曹頫李煦奏折迭有奏闻试种此稻情况。故曹家有此珍并不足怪。作为曹寅的后人,他极有可能也曾经品尝过当时来说极其珍贵的胭脂米。
其中,有相关奏折可以作证。
奏请圣安并求赐稻种由摺(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頫跪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大平无事。早稻渐次登收,年成丰足,俱有十分。新米每石七钱上下,米价殊贱,小民易于谋食,无饥馁之虞。闾阎百姓莫不讴歌鼓腹,悬灯演戏,庆乐丰年。再蒙万岁恩赐稻种,奴才向母舅李煦分得稻种一斗,奴才先用种六升,种田一亩有另,于四月内插秧,七月中收割,得谷四石二斗。因恐新稻收迟,不及栽插,故留原种四升,于六月内布出秧苗,头季刈获之后,其田随即耕褥,复插次季秧禾,约十月内可以收割。江宁百姓农夫见此一年两收稻种,莫不欢欣踊跃,求种布种。奴才谨将稻样米样,并江宁七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并请圣旨,伏乞将汉才收存新稻恩准分给江中百姓,俾得普沐天恩,家丰户足,人人庆乐雍熙矣。谨此奏闻,伏乞圣鉴施行。
朱批:知道了。稻种一事,已批于李煦摺子,尔问,即可知道。
对于胭脂米,康熙曾感叹“每饭时,常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曾经的皇宫内膳用米,曾经的贵族家庭长辈可以享用的人间珍味,民间无从得此种,更无从享用。没想到,解放后昔日米中明珠的皇家贡品,竟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而在人为的因素作祟下,胭脂米又离我们的餐桌而去。不禁令人扼腕长叹。
胭脂稻是我市丰南区王兰庄镇特有的珍稀特种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1990年出版的《丰南县志》记载,胭脂稻外观形似旱粳子,有芒,胭脂米呈椭圆形,粉红色,味清香可口,特点是出饭率高,饭粒回锅三次不仅不烂,还可伸长三倍左右,俗名“三伸腰”。
《丰南县志》记载:丰南县栽培胭脂稻始于清乾隆元年(即1660年),地点在王兰庄北的菱角泊,面积曾达850亩,常年亩产在200公斤左右,到解放初期仅剩数十亩。1954年,毛主席在查阅古籍时得知王兰庄产胭脂稻,给河北省委写信询问此事,并建议粮食部门收购一些用来招待国际友人。丰南县粮食部门于是收购胭脂米5万公斤送到北京。1962年,胭脂稻标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声誉大振。《丰南县志》记载:胭脂稻已经于上世纪70年代绝迹断种。
记者在王兰庄镇采访,偶然得知胭脂稻并未断种,王兰庄一村村民李明仍在小面积种植。记者在62岁的农民李明家看到了神奇的胭脂稻及胭脂米。胭脂稻最突出的特点是有长达两三厘米的芒儿,胭脂米呈浅红色,有纵纹,李明证实“三伸腰”等说法非常准确。据李明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有种植胭脂稻传统的王兰庄村民们为提高粮食产量都改种其他种类的粮食时,李明的父亲李洪发悄悄留了几株胭脂稻稻穗,将其插在老土坯房的墙角。
李明参军退伍后,无意中发现了这几株稻穗,将数十粒稻种种下,再把所产稻谷当种子来年播种。经过几年时间的精心培育,李明收获了数百公斤胭脂稻。1988年前后,李明的胭脂稻播种面积曾达到4亩地。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进行样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丰南胭脂稻在蛋白质、氨基酸等方面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品种的稻谷,营养极为丰富。
李明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每年坚持播种1亩地左右的胭脂稻。他不敢多种,怕品种的纯度受影响。他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让祖辈流传下来的好东西绝了种。 《2007.06:文摘报》曾文:自清朝开始,京西稻就是皇室贡米,蒸出来的米饭软硬适度,香味扑鼻。北京海淀六郎庄曾是清代京西稻试验区,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
解放后,京西稻在北京的种植面积曾一度接近12万亩。但现在,全北京除海淀上庄的2000多亩种植区外,仅剩海淀公园的1.5亩京西稻田风景区,以供游人参观。
1954年,毛泽东读《红楼梦》时,看到53回写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
毛泽东让农业部查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之后给河北省委写信说: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御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这段记述和上面的资料相符。)
《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米”,指的就是康熙培育的御稻米,《红楼梦》里还有很多地方提到。曹雪芹为何会写御稻米呢?北京市农科所水稻专家李增高说:“康熙培育了御稻米以后,除了北方,也倡导在南方推广。”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从其母舅李煦那领取御稻种一斗,开始在江宁(南京)推广,同时也在自家田里种植。
从乾隆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两百多年间,京西稻品种变成了乾隆下江南时带回的“紫金箍”。紫金箍被种植在昆明湖畔,接受有“天下第一泉”美称的玉泉水的灌溉。稻米晶莹透亮,略带微绿光泽。
曹雪芹少年时也许吃过这种米,并在后来写进了《红楼梦》。《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米”,指的就是康熙培育的御稻米。但毛泽东让人寻找到的“御田胭脂米”,已经不再是康熙的御稻了。
当地的樊老汉回忆说,彭德怀挨批后住在青龙桥的“一亩园”(现为疗养院)附近,他在“一亩园”内种了二分地的京西稻。(《北京青年报》6.2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