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客家人从何而来

家乡区县: 江西省瑞金市

身为一名客家人我很自豪,我为祖先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折服。

客家先民本出中原,自东晋南渡开始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起,历经数百年而渐次落脚于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形成客家民系。进入瑞金的客家先民,早则在唐代,许多在南宋,而大部分为明清时从闽粤迁来的。

唐末天祐元年(904年),以象湖镇之淘金场置瑞金监,固然与瑞金产金银而有利于当朝有关;四十九年后改监为县,固然与瑞金的经济规模、财政收入足以设官施治有关,却都离不开彼时境内居民有较大增长,所谓“生齿日繁”。两宋以降,尤其是明清时期,瑞金方始进入大开发、大发展阶段。这些史实反映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客家先民大抵于何时来到瑞金、耕耘瑞金的。瑞金各姓族谱,则更详尽地告诉我们,客家先民是从什么地方迁到这里生根开枝的。

一、中原流入

例如瑞金著姓之一的刘氏,其远祖为先秦陶唐之后(以封地刘为姓),汉中山靖王一脉。唐玄宗时,宗臣(刘韶,别名石坡)以功勋晋封金紫光禄大夫,出掌南京通判,嗣后调任赣州通判。后率妻儿移居于都之五百口,再分居于都之上老(亦称上牢)一带。至唐末,有名道祥者进入瑞金北部与于都交界的山区,殁葬下坝梅江河畔。北宋初,道祥长子尚续携子迁居瑞金丁陂(距上老15里),尚续生三子:长鹏、次鹗、三鸿。刘鹏、刘鹗再迁至瑞金北门外之上龙坊,其后子孙便自称为“北关刘氏”、“北刘氏”。因刘鹏之子集荣回迁于都禾丰,集荣之后散居安远、永丰等处,所以北刘氏未尊其为始祖。刘鹗子孙在瑞金各地繁衍,刘鹗遂被尊为北刘氏始祖。刘鸿迁居至瑞林之盖洲,因经商而至巨富。后因世道无常,家业荡然无存,子孙返居于都夏山等处。

又如瑞金武阳邹氏,有名显成者早年自山东迁至江南,其后人由江南再迁吉州(今之吉安市)。后周广顺年间(951-953年),邹珑(字添蘧,号瑞泉)自吉州迁至瑞金城西,继而卜居武阳。因此,武阳邹氏以邹珑为始祖。

再如瑞金另一著姓钟氏,其先由中州(河南)颍川迁江南而至兴国竹坝。南宋光宗朝(1190-1194),钟氏十八世祖名应炎者由竹坝迁瑞金居住。其子孙散居瑞金各地,有“东关钟”、“西关钟”之说。

瑞金还有一个著姓杨氏,春秋、秦、汉以迄唐、五代,其远祖都分布关中陕西各处。北宋末,杨氏相率南迁浙江会稽等地。再有由浙江迁江西泰和县,由泰和迁兴国江背洞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有名朝奉者,自兴国江背洞迁瑞金上阳开基,是为西门杨氏始祖。杨氏后来有分支广东蕉岭,并由蕉岭再迁台湾台中的。

自中原南迁、渐次落脚瑞金的还有:

源出山西太原,唐末由石城迁至瑞金合龙、绿草湖的温氏。

源出汝南(属河南省),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由吉水县泥田村迁至瑞金县城龙颈街的周氏。

源出河南高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由兴国西门迁至瑞金壬田的许氏。

源出河南谢城,北宋末年由兴国竹坝迁至瑞金黄柏的陈留堂谢氏。

源出河南阳夏,南宋时由兴国竹坝迁至瑞金叶坪的东山堂谢氏。

源出河南颍川,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由宁都黄石贯石皮头迁至瑞金县北瑞林的白溪陈氏。

源出河南汝南,宋朝南渡时来到赣南,后从于都流落瑞金万田等地的汝南袁氏。

源出陕西弘农,宋末元初由吉水迁到瑞金近郊,再散居壬田鹅公隘、圳头、塅心等处的东门杨氏(即东杨氏)。

源自河北涿郡,宋末元初由会昌南门外富尾迁至瑞金谢坊湾塘岗松山背的庐陵欧阳氏。

源出山东曲阜,元初由南昌溯江而到瑞金落脚的孔胡氏,等等。

瑞金客家先民自中原、或长江南岸渐次迁至瑞金,其迁徙路线大约有两条:一条是溯赣江而上,进入赣南,再经于水、湘江、绵江、梅江,分别到达瑞金各地,是为水路;一条是经抚河、信江、饶河等鄱阳湖水系进入赣东,再沿武夷山脉南下,经广昌、宁都或石城到瑞金,是为陆路。其迁徒、落脚原因多种多样,约略有:逃避兵祸,如黄巢造反、蒙古(元)兵南下;为官一方,如宋时刘广传由广东兴宁调任瑞金知县,在瑞金娶妻生子;勤王抗元,如欧阳氏随文天祥起兵抗元,兵败流落瑞金;经商定居,如东杨氏自吉水贩运土布来瑞金出卖,而后定居上坪等地;随遇而安,即在迁徙途中,见瑞金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地广人稀,而择地安居;还有因家庭繁衍,原住地挤不下去,需分枝开桠,而迁至瑞金的。

二、闽粤迁来

在客家先民第二、第三次大迁徙,即唐末以来和南宋以来的大规模南迁时,已然到达闽粤各地的;或者先在赣南落脚,嗣后又分流至闽粤的;由于各种原因,如生存、发展条件受到局限(主要是人口与耕地比例严重失调),或遭到排挤、不堪忍受,或迭遭兵火、无以为生。加上明初倭寇骚扰,土客矛盾日益尖锐,朝廷颁布“迁海令”,殃及闽粤客地等因素,遂使闽粤客家纷纷于明、清之时大量迁来赣南,迁来瑞金。诚如邑人杨兆年在《上督府田贼始末》一文中所说:“瑞金,山邑也……承平之时,家给人足,闽广及各府之人视为乐土,绳绳相引,侨居此地。土著之人,为士为民,而农者、商者、牙侩者、衙胥者皆客籍也。”①明代嘉靖《瑞金县志》记载,宋熙宁年间,瑞金主户23413户,客户488户;宝庆年间,主户26148户,客户2130户。可见其时主户(土著)大大超过客户(客籍)。到清康熙年间,就出现“土著十之二三,流寓十之六七,主弱佃强”的局面。②

以下列举部分姓氏的迁徙情况,试为佐证。

源出河南汝南郡的蓝氏,其第一百零八世祖蓝明德一脉,于唐末南迁苏皖定居。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第一百二十二世祖蓝吉甫只身去福建,在福清县五福乡定居。

吉甫长子蓝常新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徙居建宁崇善坊。第一百二十四世祖蓝万一,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往宁化石壁。其后有蓝仲信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携妻儿迁至瑞金,费千金置买蓝玉团(胡岭背一带蓝屋坝)、桃阳隘营下甲二处田山地基为家业。

源出河南南阳郡的邓氏,自汉末步步南迁,一度落脚于瑞金塘背。宋太祖乾德年间(963-968),邓景化迁至福建武平邓坑头大园里创业。明神宗万历甲申(1584)年,邓立庄迁转瑞金桃阳隘赤沙林(即今之希平村委会赤沙田)。

源出山西汾阳县的郭氏,有郭子仪一脉经河南数迁至福建龙岩。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郭一柱举家迁入瑞金西关外夏塘。

明清时,由外地迁入瑞金的还有:

三坝陈氏,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陈庆甫由南京迁会昌,三传后再迁瑞金三坝。

黄安赖氏,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赖廷佐由福建长汀迁至瑞金黄安开基。

黄安丁氏,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由宁都鹅子坝迁入。

云石山李氏,元朝年间(1271-1368),李火德举家由福建邵武迁上杭,六传后迁长汀。又十传至李春柏、李春槐兄弟,始同时迁至瑞金沿坝。其后又分支居黄竹陂、迥龙,等等。

1986年瑞金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组织的全县姓氏调查汇总材料,也证实了上述论断。据对1985年全县84130户、435128人的分姓氏统计:①

刘姓,共12584户、64958人。其中十三世纪后期(元代)以来,从广东迁入者约占30%;十六世纪中期(明代)以来,从福建迁入者约占50%;十五世纪中期(明代)以来,从赣州等地迁入者约占20%。②

钟姓,共11109户、57626人。其中十三世纪初期(南宋),从兴国竹坝迁入者约占50%;十七世纪初期(明代),从广东、福建迁入者约占30%;十九世纪初(清代),从江西各县迁入者约占20%。

杨姓,共8603户、41319人。其中十六世纪后期(明代),从兴国竹坝迁入者约占60%(按:这里应理解为南宋时从兴国竹坝迁到瑞金的杨姓人,再迁闽粤,后来返迁瑞金);十七世纪中期(清代),从广东迁入者约占20%;十五世纪后期(明代),从其他地方迁入者约占20%。

陈姓,共4973户、27312人。其中十七世纪中期从广东迁入者约占60%;十五世纪前期从福建迁入者约占30%,从南京迁入者约占10%。

谢姓,共4932户、24827人。其中十四世纪中期(元末明初),从兴国竹坝迁来者约占50%(按:这里也应作“杨姓”条那样的理解);十五世纪中期,从于都、宁都迁入者约占40%;十八世纪后期(清代),从福建迁入者约占10%。

朱姓,共3640户、19464人。其中十六世纪前期,从福建迁入者约占60%;十三世纪后期从赣州迁入者约占20%;其余为十五世纪后期以降,从安徽、浙江迁入者。

曾姓,共3449户,18302人。其中十六世纪后期,从广东迁入者约占15%;十七世纪前期,从福建迁入者约占50%,中期从石城、于都迁入者约占35%。

赖姓,共2678户、14374人。其中十五世纪前期,从石城迁入者约占50%,十七世纪中期,从会昌迁入者约占10%;十八世纪中期,从福建迁入者约占40%。

李姓,共2222户、11700人。其中十五世纪后期,从福建迁入者约占70%;十四世纪前期,从于都、宁都迁入者约占30%。

黄姓,共1960户、10439人。其中十五世纪前期,从石城迁入者约占60%;十八世纪中期,从福建迁入者约占20%;其余为十七世纪中期,从其他地方迁入者。

邹姓,共2115户、10026人。其中十四世纪初(元代),从福建迁入者约占50%;十九世纪中期,从广东迁入者约占20%;十七世纪中期,从宁都迁入者约占30%。

……

表面看来,上述超过万人的十余姓,几乎都是明清(最早也不过南宋)以来迁至瑞金的,但这实在是个误会。前文已述及,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刘、钟、杨、邹、周、谢、陈、袁等多个姓氏的客家先民进入瑞金。他们中到得早的,大多占据了耕作、居住条件很好的绵江流域冲积小平原(城区及近郊),还有所谓“塅区”(即平缓丘陵、低山之间的小盆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了望族著姓,主宰一方。即使要分枝开桠,例如下广东、走福建,甚至远赴南洋,也不至于连根拔。杨、谢姓中有所谓明代从兴国竹坝迁瑞金者的比例,占该姓人的百分之五、六十,就明显难以解释。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大概一是各村委会报送的资料眉目不甚清楚,二是调查人员的分析统计工作还欠精准。但不管怎样,上述材料还是能够说明瑞金的客家人,有相当多的部分是明清时由闽粤迁到赣南、瑞金的。

熊国文(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