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

家乡区县: 重庆綦江区

气候

綦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19 摄氏度,月均最高气温多发生在7 月。綦江县城极端最高气温44.5 摄氏度(2006 年)。全年无霜期250 天~350 天。[1]

降水

綦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 毫米;其中在5~10 月,约占全年的 70%~80%。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在蒲河流域。中下游河谷、丘陵地带降水量较小。重庆万盛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202.1 毫米。江津沙滩站1973 年降水量1585.7 毫米,为流域内实测最大记录;蒲河綦江县石角站1960 年降水量663.7 毫米,为最小记录。流域内历年最大 24 小时降水量为 216.5 毫米(綦江 1963 年)。 径流 綦江干流控制站五岔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5 亿立方米,最大 4 年径流量为48.1 亿立方米(1954 年),最小为18.8 亿立方米(1961 年)。綦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8.5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42 万吨。[1]

水质

上游及中游东溪镇以上河段,一般为Ⅱ类;东溪镇至綦江县城段,一般为Ⅱ~Ⅲ类;綦江县城以下,水体有轻度污染,氮、磷超标,有富营养化趋势,一般为Ⅲ~Ⅳ类。[1]

地貌地质

綦江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部又略高于中、西部。流域上段位于四川盆地外围中低山区,南面是大娄山山脉,东侧为金佛山山脉。中段以深丘为主,有部分中、低山,西侧为支流清溪河、笋溪河的上部山区。綦江县城以下,大部分属盆地浅丘区。江津境内,多数丘陵散布于广大的沿江平坝上,丘顶高程一般在500 米以下。 流域位于重庆陷褶束华蓥山穹褶束,由南向北有大盛场向斜、南温泉背斜、中锋寺向斜、石龙峡背斜和观音峡背斜。出露地层为寒武系至侏罗系(缺泥盆系、石碳系),主要岩石有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和页岩。[1]

水利资源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 38.5 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 36 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17.1 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12.4 万千瓦。[1]

森林资源

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段,系中低山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林产品以松、杉、柏木为主。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在内的多种珍稀植物。[1]

矿产资源

流域内矿藏以煤、铁矿为主,已探明煤炭储量30 多亿吨,大都分布在沿江一带和丛山中。[1]

旅游资源

流域内江津四面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万盛黑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黑山谷和石林是国家AAAA 级风景区。綦江区东溪镇、江津市中山镇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还有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津灰千岩崖画、朝源观道教造像以及綦江柏树林和七拱嘴崖墓群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1]

水旱灾害

綦江流域水旱灾害严重。据记载,自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 年)至民国 11 年(1922 年)的354 年中,有严重水旱灾害53 次,平均6 年半一次。甚至连年受灾,或在同一年内水灾旱灾均有发生。 旱灾 流域中下段处于四川盆地东部伏旱区,素称“十年九旱”。《綦江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大旱,民掘草根为食。万历十七年, 5 大旱民掘草根、削树皮充饥,死者无数。自1961~1980 年的20 年中,严重伏旱 2 年,重伏旱8 年,中伏旱6 年,轻旱3 年。 水灾 綦江流域降雨年内分布较为集中,且夏季常有暴雨发生。加之河道浅窄,坡度平缓,泥沙淤积,常致暴雨成灾。据《綦江县志》记载:“清道光九年、十年、十一年并大水,而十一年(1831 年)水且入城,于是南关以东大析裂,民居半荡析,并北关亦坏,将不复成县治矣。”1963 年 7 月 6 日晚,綦江区城水位猛涨9.3 米。此次洪灾綦江死亡4 人,冲毁房屋2053 间、小水库5 座、山平塘353 口、渠堰4738 条、桥梁120 余座。[1]

经济社会

流域内川黔铁路、渝黔高速公路、210 国道纵贯南北,与水路结合为骨架,构成了较为便捷的交通网络。煤铁工业发达,是上中游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中下游区县(市)工业门类较多、基础较好,经济较为发达。域内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和油菜等,还盛产生猪、肉牛。中低山区盛产猕猴桃、蕨苔等天然食品和天麻、杜仲等中药材。桐梓、万盛的方竹笋,南川的茶叶,綦江的牛肉干等久负盛名。江津广柑有 1000 多年栽培历史,品质优良,畅销中外。 2004 年,綦江流域人口236 万,有耕地21.3 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 102.8 万吨。

斗牛士伊斯科(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