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天籁之音(2)

家乡区县: 广东省湛江市

      前面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家乡的涯歌,现在给大家介绍另一个——木鱼。

      其实木鱼和涯个歌是大同小异的。木鱼是粤桂边区特有的民歌,七字一句,两句一节,上句和下句的句尾都有特定的“接腔”。上句尾的接腔通常是“金牡丹哪”,下句尾的接腔是“一对鸳鸯追凤凰呀”,演唱者手敲竹板,掌握拍节,边敲边唱,悦耳好听。可由一人单独演唱,也可由一人领唱,众人接腔。

      唱木鱼的场合,主要有两个:一是旧社会一些会唱木鱼的乞丐,象说书艺人随街卖艺一样挨家逐户唱。有些熟悉书艺较多的人,每户唱一些不同的内容,引起许多人尾随围观,加以欣赏。演唱者注意听众不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好像遇到学生围观时,就唱一些带点知识性的东西。如“一字写来一条梁,二字一点一画长,三字三笔叠叠上,四字又扁又四方……”如果主人是一般人家,就多唱一些添福添寿的好话;如果主人喜欢听有情节的故事,就唱《祝英台》、《高文举》等戏曲故事。二是乡村民歌手聚会唱木鱼。这往往在夜间进行,一人主唱,众人接腔,场面更加热闹。听说有些人演唱《乾隆皇游江南》,象电视连续剧一样,每晚唱一二集,连唱好几个晚上。这些歌手,一般没有剧本,只需看看小说,熟悉书中各种人物和主要情节,就能“出口成章”,随意编组唱词。

      上述唱“木鱼”行乞,唱“木鱼”娱乐,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事。不过,木鱼这种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至今还有生命力。解放后,部分乡镇运用木鱼进行文艺宣传,用于唱家史、村史,赞颂英雄人物,表扬好人好事,也收到较好的效果。还有人将木鱼加以改革搬上舞台,即运用木鱼唱腔(佛教音乐),加插快板,并把拉腔改成简单曲调,加上乐器伴奏,锣鼓过门,一人主唱,众人伴歌伴舞,演出效果更佳。1997年由孙惠光、钟其杰、罗贵等人收集整理的《廉江木鱼》,入编《中国曲艺志·广东卷》。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部门的作词家肖宽兴,作曲家曾建标、林举汉,舞蹈家吴葆萍等对木鱼原有的句式和腔调进行大胆的改革,把较为单调的 木鱼演绎成载歌舞式的 歌表演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终于使这一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代表作是以歌颂廉江红橙为主要内容的《王母寻宝下廉江》,在省、市文艺汇演中引起轰动,拿了大奖。由此可见,廉江歌在万紫千红的民间艺术大观园中,亦是一朵独具特色的小花。

 

欢迎进入我的主页 http://www.wm23.cn/dandan_zhong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1957345.html

ZCL(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