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5万余人转战于皖、豫、苏地区,歼灭清军和地主武装,使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但由于组织松散,武器简陋,缺乏训练,因而参战清军由少变多,捻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后,只有张乐行等少数几支主力于正面阻击清军,余多守寨自保,致使雉河集根据地被清军攻占。1857年春,张乐行率捻军渡淮南下,与北上的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联合作战(参见太平天国运动),在淮河两岸抗击清军围攻,并一度攻入湖北。1858年,捻军主力回到淮北,一面以圩寨战抗击清军进攻,一面以快速的流动作战方式出击豫、鲁、苏,歼灭大量清军,并与太平军配合进行了多次重要作战。1860年冬,清廷调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全权督办攻捻战事。捻军虽数次击败僧军进剿,但因实行消极防御方针,致使雉河集大营于1863年再次失陷,张乐行殉难,皖北根据地丧失。突围而出的张宗禹等部,继续以流动作战方式,坚持斗争。1864年夏,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失陷(参见天京之战),捻军与太平军余部在鄂、豫边界会师,改编组成新捻军,以复兴太平天国为目标,推赖文光为首领,运用新的游动战术,并逐渐易步为骑,使捻军变为一支约十余万人的骑兵武装。1865年5月,于山东菏泽高楼寨取得全歼僧格林沁马队7000余人的重大胜利,阵毙僧格林沁(参见高楼寨之战)。旋击败湘军和淮军,粉碎钦差大臣曾国藩“以静制动”和“聚兵防河”的攻捻方略。次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为东、西两部。赖文光率东捻军留守中原地区,与清军周旋。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西进陕西,与陕甘回民军相互配合,取得灞桥伏击战(参见灞桥之战)、进军陕北等作战的胜利,后闻东捻军被围,转兵东进救援,经山西、河南、进入直隶,于饶阳(今属河北)之战失利后,继续转战于山东、河北地区。但东捻军转战于河南、湖北、山东地区,遭李鸿章淮军围追堵截,日趋被动。1868年1月,终败灭于江苏扬州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