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从上世纪初起步,至今已走过近百年历史。在这过程,中国电影不但有了长足的发展,还带着每个时代的烙印,一步步走向世界。现在中国每年出产的电影,仅故事片就有近百部,看电影在眼下也是很普通的事情了。然而早在八十多年前,对中国人而言,看电影还是一件新鲜事,当时电影院里放映的也都是外国电影。正是郑正秋编导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也是郑正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摇篮;更是郑正秋,始终坚持的“教化大众”的编导理念,第一个指明了中国电影的前进方向。
一、萌芽于少年时代的民主意识
在广东省潮阳县成田镇,有一个叫做盐丁的小村庄,这里风景秀丽,四季如春,那就是郑正秋的家乡。鸦片战争后,郑正秋的祖父郑介臣赴沪经商,开了家郑洽记土栈,并成为巨富。郑正秋出生于1888年12月4日,为了让孩子认得老家,三岁那年,小正秋被母亲张太夫人从上海带回祖籍盐丁村。老家迷人的田园风光、婚丧习俗、潮剧潮乐,乃至在家祠私塾的学习经历,都给幼小的郑正秋留下极其深刻印象。这从他后来所拍摄的电影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潮汕文化的对他的影响有多深。两年后,小正秋随母亲返回上海,受教于嘉定人庄乘黄。在他的点拨下,小正秋不仅打下了较好的国学基础,练就一手好字,思想上更深受老师不满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影响。翌年,10岁的小正秋进入育才书院就读。
1902年的一天,这所座落于上海公共租界白克路(今凤阳路)、兼收中外人士子弟的育才书院,突然爆发一场小小的“学潮”:一群少不更事的学童,小的十二三岁,大的不过十六七岁,轰地拥向校长室,要求学校取消体罚。
原来,在一向以教学严谨著称的育才书院,“体罚”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这天上课时洋先生又要体罚一个学生,不料却遭到一个瘦瘦小小的学生的反对。“先生对我们讲授‘平等、自由、博爱’的道理,可为什么常常体罚学生呢?难道这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吗?”这个看上去不过十三四岁的学生的一席话,把洋先生问得满脸通红。洋先生怒而转向全班学生:“这位同学袒护犯错误的同学,大家说,这样做对不对?”平日里对体罚早就愤愤然却敢怒不敢言的学生以沉默作答。
“下课!我要向校长反映……”恼羞成怒的洋先生夹起皮包冲出教室。
见这阵势,那责问老师的学生索性大声问同学们:“我们也找校长,要求取消体罚,好不好?”
“好!”
在校长室,这位洋先生和学生们形成尖锐对峙。育才书院创办以来破天荒的一场“学潮”,就这样发生了。几天后,在一次全校大会上,王植善校长向教职员工和学生郑重宣布:“从今往后,本校取消体罚。”这个带头反对体罚的学生,顿时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老师们也对这个善于运用知识反对不合理现象的学生,有了深刻印象。
这个学生不是别人,就是14岁的少年郑正秋。
可是,回到家里,小正秋的义举非但没有得到父亲的赞赏,还触怒了思想顽固封建的父亲。“小小年纪,竟敢目无师长,这还了得!混蛋!”父亲郑让卿越想越生气:当初花大钱把孩子送进育才书院,为的不过让他受些洋教育,将来做生意好和租界的洋人打交道,谁知却教出个目无尊长的“逆种”!这种书不能再让读了,还是早点让他到生意场中去磨炼好。主意已定,任凭郑正秋怎样哭诉哀求,郑让卿都不让小正秋再跨进被他视为“虎狼”的育才书院了。但即便如此,育才书院的教育,还是影响着郑正秋此后的一生。可以说,郑正秋的民主主义思想,就是从育才书院开始萌芽的。
“学潮”事件过后,父亲领着14岁的小正秋来到自家开的郑洽记客栈,让他熟悉客栈业务,认识四方商贾。就像在书院是个受尊敬的好学生一样,渐渐地在客栈,小正秋也成了里外受欢迎的“少老板”。郑让卿不由暗自得意:不去书院来学经商这一着,总算走对了。
然而,郑让卿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了。1903年,上海育才学堂演出的一场新剧《张文祥刺马》,彻底地改变了郑正秋的兴趣,从此,郑正秋与戏剧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再也无心经营客栈的生意,开始频繁地去接触新剧,完全沉迷在属于他的精神家园之中。
郑让卿不甘心看到儿子这样“堕落”下去,有意将他推向仕途,于是又花钱在湖北张之洞那里买了个“候官”的位置,逼着郑正秋立即去湖北任职。在湖北勉强耽了近两年,郑正秋深感“宦海茫茫,不可以居”,遂决定“洁身而退”,然后回到上海,从此走上他戏曲与电影的创作之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