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后人铺路死而后已
很难想象,身体瘦弱的郑正秋,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电影艺术家。即使是在晚年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依然殚思竭虑,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奔走呼号,摇旗呐喊。在这期间,他发表的《如何走上前进之路》等文章,不止一次吁呼“中国电影界��成联合阵线并肩奋斗”,号召战友们共同“对中国电影正本清源,把电影从极度混乱的状态中引上一条新的前进道路”。这些文章旗帜鲜明,观点激进,曾被称为三十年代召唤进步电影的最嘹亮的进军号角。甚至在他逝世前两个月,他还在在《明星月刊》上撰文指出:“电影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我希望中国电影界叫出‘三反主义’的口号来,做一个共同前进的目标。什么叫‘三反主义’呢?就是反帝——反资——反封建……”这就是郑正秋著名的“革命宣言”。
与此同时,身为电影界前辈,郑正秋始终以发掘和培育影坛人才为己任。1922年,由郑正秋任校长的明星影戏学校宣告成立,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以培养电影专门人才为对象的“电影学校”。这桩新鲜事顿时在上海飞快地传播,学校招生之日,有争相报名的,有围观看热闹的,贵州路、南京路等路口,人头涌动,热闹一时。郑正秋得知后,当即高兴得大笑:“中国电影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由于当时那种政治气氛,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这样开怀大笑了。毫无疑问,明星影戏学校的创立,不但为我国早期的演艺界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的人才,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后继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被誉为“影坛皇后”的胡蝶,正是在这个时期,由郑正秋亲自发掘并培养出来的著名演员。胡蝶一直把郑正秋视为恩师,因而当郑正秋在生命的后期,经常带病躺在担架上去片场工作时,总是胡蝶跟随左右,帮他把毛毯盖好。郑正秋去世后,胡蝶甚至买下了他的房子,自己搬进去住。睹物思人,可见这对师生的情谊有多深了!
后来同样成为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的沈西苓,在艺术上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而在人际关系上的处理上,却一直被视为“怪物”和“弱者”,以至他在天一公司屡受排斥。又是郑正秋的慧眼和支持,才让他在明星公司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编导。沈西苓从此如鱼得水,不久后他编导的《十字街头》,曾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被并列誉为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还有郑正秋自已的儿子郑小秋,或因平日的耳濡目染,或因郑正秋有意的栽培,最终也使他走上“电影”之路。前文提到的影片《孤儿救祖记》,其中的孤儿余璞,就是由郑小秋扮演,并因其出色的演技,在一定程度帮助该片取得空前的成功。从此,郑小秋开始活跃在银幕上,并主演过多部影片,成为当时电影界颇有影响的男影星。建国后,郑小秋根据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转任科教影片的导演,也卓有成就。
而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蔡楚生。蔡楚生与郑正秋,这一对同样从潮汕大地走出去的电影艺术巨匠,至今依然是潮汕人民心中最值得炫耀的骄傲!
1929年,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界最具影响人物的郑正秋,得知他的潮阳同乡、比他小18岁的蔡楚生在上海某电影公司担任场记、临时演员期间被排斥、歧视,在倾听蔡楚生对电影的无限痴迷和追求之后,郑正秋凭着敏锐的观察力,一眼窥出这个小同乡潜藏着的横溢才华,立即收下这个“一无学历、二无资历、三缺乏电影基本功的野小子”为学生,并从此带在身边跟班学习和实践。在郑正秋的悉心调教下,蔡楚生开始学拍电影。不久,郑正秋又顶住公司总经理张石川的极力反对,聘蔡楚生为助理导演、副导演、美工师,还协助他拍摄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红泪影》等6部影片。1935年2月,在苏联莫斯科举办了的电影展览会上,中国选去的8部影片中,就有郑正秋的《姐妹花》、和蔡楚生的《渔光曲》。《姐妹花》在会上被誉为一部“成功的影片”,而《渔光曲》则获得展览会的“荣誉奖”,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学生超过先生啦!当郑正秋得知这个消息后,非但没有妒忌,反而高兴异常,并立即把这一喜讯告知蔡楚生,为他的这一成功深深庆贺。蔡楚生十分感谢老师昔日的栽培之恩,并热切期望着有朝一天能与老师联袂拍片。
然而,1935年7月16日,由于长期病魔的折磨,加上拍电影的过度劳累,郑正秋,这位热烈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卓越的戏剧家、进步的社会活动家,过早地闭上了他睿智、也过于疲惫的双眼,年仅47岁。在他的追悼会上,上海三十多个团体、二千多人参加,人们久久吟唱着“手创巨业,既勤且忠;服人以德,万众推崇”的颂歌,以此痛悼一代电影宗师的逝去。左翼电影领导人、著名作家田汉特地从南京给追悼会送来一副亲笔题写的挽联:“早岁代民鸣,每弦管繁急,议论风生,胸中常有兴亡感;谁人抒国难,正火热水深,老成凋谢,身后惟留兰桂香。”出殡那天,送殡的车队所到之处,那众夹道,万人空巷,胡蝶、蔡楚生等一班电影界名人,亲扶郑正秋灵枢,并一直送到上海“潮州八邑山庄(旅沪潮人亡故安葬墓地)安葬。
郑正秋一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编导的电影竟过50部之多。他为中国早期电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但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也是堪称“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虽然过早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电影事业,却如一颗划过天际的彗星,在中国的电影星空上,留下一束灿亮而永恒的光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