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国王——由来与演变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由来

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乡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宋太祖赵匡胤开基以后,刘?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然雷电以风,助王师之讨伐,刘备兵败,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为「明贶」。岁时合祭。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府志称,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掳去。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压境时,张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帝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踪影。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此三山即为独山、巾山和明山。...
三山国王源自广东潮汕一带,建于隋朝的广东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就是“三山国王”祖庙,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三山国王”原本是揭阳县内的三座高山,分别叫巾山、明山、独山。古人对天地万物有敬畏之心,于是将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读,并演绎出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三山国王”,曾襄助隋文帝完成帝业,被封为开国驾前三大将军。
此外,相传唐代中期,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适逢潮州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于是他便向“三山国王”祈求。果然,三天后雨过天晴,韩愈随即尊奉三山为神。到了宋朝,这“三山神”协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师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赵光义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报国王”,封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封独山“惠威弘应丰国王”,并赐庙名曰“明贶”。而在元初,张世杰奉宋少帝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显灵救助少帝突围。经过历代帝王的褒封,三山神由将军、元帅、护国王等嬗变为“三山国王”,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忠义烈士的推崇和民众对英雄豪杰的感佩。
演变

三山国王庙的实际历史应该追叙至隋朝,并与流球群岛有渊源。
潮州(潮汕)历史记载: 隋大业三年(607),炀帝杨广派羽骑尉朱宽航海求访异俗。朱宽得到船师的帮助,两次从义安郡(即潮州)浮海到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和鹿儿岛县)招抚琉球国王,琉球王不从。大业六年(610)二月,隋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周率领东阳兵一万多人,从义安郡出发,航海到琉球,击败了琉球国,斩琉球王欢斯葛刺兜,俘获数千当地居民回归。
据《隋书.流球国传》载[2] 许流球国(流球群岛)实际上为三国,中国明朝的历史后来补叙其为南山,中山,北山 三国. 其实这三国远在明朝之前, 甚至隋朝之前,就以自然的地理(海岛) 而形成并一直流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其实相当于山寨). 潮州方言里,很多海岛称为海山. 潮州饶平就有一个海山镇.
三山国王庙的很多传说, 或者记载的历史,都跟隋书 所叙的这段历史很吻合.这些数千人被隋军掳获并随军带到潮州的流球居民,后来与隋军一起在潮州居住并镇守隋朝之潮州. 为纪念其祖先, 他们便建立的三山国王庙(以纪念其来自流球三山之地). 其后代后来远播潮州各地,台湾,闽南(云霄县外龙村走王最具代表性),东南亚,也在所居之地建立三山国王庙.潮州三山国王庙有很多辅助朝廷皇帝的传说,跟隋军流球征航 及后来镇守潮州这段历史不无关系.
三山国王庙是潮州人中,其先祖于隋朝随隋军从流球来,用于纪念/崇拜其先人和历史.潮州人中崇拜三山国王庙的这一支,其先祖与流球群岛很有渊源.其语言词汇中, 虽然经过历史时间文化的交汇,仍然隐含与流球群岛的渊源.潮州民间某些文化,风俗,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流球的痕迹.比如,潮州的簸箕神(在中国的文化里,只有潮州有),在流球可以看到很类是的风俗.
还有其他一些历史,文化, 语言, 习俗,崇拜,可以看到这种渊源.只是从来没有人留意.许氏于此抛砖引玉,定有专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学科去考证.
据刘希孟[元]所著《明贶庙记》,三山国王起源于揭西县霖田都“三位神人镇三山”的神话故事,三座山分别是独山、明山、巾山,相传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受命于天,镇守巾、明、独三山,后来演变为三山国王.

颜创伟(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