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古属百越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设置永安县,民国3年(1914年)改名为紫金县,居民是从中原迁居而至。据《紫金县志》、《客家民俗》等史料记载,紫金客家服饰具有中原的原始性,在紫金地域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有紫金特色的衣着文化。
一、衣服
(一)男装
民国前男人穿的上衣是对襟短衫,沿用唐朝服饰而缝制的,俗称 “唐装”。满清时,男女上衣均属大衾衫,短领,衫骨沿颈的正方斜向后腋至衫脚。唐装的样式是上窄下宽,正面开缝,无领或者浅领,袖子宽长。领围、袖口、衫脚内折1寸并用同色布缝边,胸、腹两边安明袋。纽扣是以布腰带发展到用布纽或骨纽,间亦有铜纽,纽扣有公有母,安在左边的锤形纽为公,右边如留空的为母纽,俗称开胸褂。用料是手工纺织的家机布,先是苎麻织的麻布,后来有马江机和士林蓝,大富人家则用绸缎和垂绿纱加花边,后逐步发展到以机织棉布为布料。
对襟长衫 俗称唐装外套,是男子在春秋或冬季天气稍冷时作为外衣穿的。式样大体与对襟短衫相似,所不同的是比短衫更长更宽,衣服下摆明显呈扇形。
长衫 又叫“长袍”、“洒衣”、“四围齐”、“四皮齐”,是出门做客及绅士长者所穿的四季常服,上部像衣,下部像裙,长度以能盖“脚眼仁”为准。一般以黑色或灰色棉布制成,大襟向右开,布纽扣。
大裆裤 男子的传统下装,阔裤脚,深裤裆,俗称“大裤裆”。裤管(俗称“裤脚”)宽1.8尺至2尺,一个裤筒穿两条腿也还很宽,裤头上方用另一颜色的布制成,穿时腰间一条布带将大裤头对摺,控于腰带中。
(二)女装
妇女为家庭主要劳力,故服装较为单一,冬夏相似,只是所穿布料厚薄粗细不同而已。
大襟衫 俗称“搭襟”,是旧时女性穿用的上衣,也是传统的唐装。衫阔袖大,长及于膝,企领,从右侧腋下开襟,俗称“右衽”。衫襟内有口袋,衫身较阔。长度超过臀部,但袖子较短,仅过肘3寸,袖口为马蹄形,宽1尺左右。领围、袖口、衫脚等部位,用异色布镶半寸宽的“苏边”。约6对纽扣,一般用布纽扣。所用布料以蓝、灰、黑等颜色的棉布或葛布为主,富家则有以丝绸为料的。
大裆裤 是旧时女性最常穿的下装。女式大裆裤在颜色、式样等方面与男式无大的区别,只是长宽的尺寸有别,裤管较短,仅及胫骨中部,裤脚还缝有“丝边”,以和男性相区别。穿着时宽松的裤头布交叉褶紧往内插,再用布带子在腰部扎紧,因而大裆裤又称“交头裤”。
抽头裤 裤头上折边,包着布带子(俗称裤头带),穿用时需将裤头带抽紧打结即可。一般用蓝、灰色棉布或花布缝制,直线剪裁,无需接裤头,浅裆,裤管比较窄,用料省。
除外还有葬祀用的为孝衣,结婚用的为婚衣。
(三)童装
婴儿衫 俗称为“屙伢衫”。多为大襟形式但不设纽扣,而改用小布带,衫尾不扎边,一般用质地较软的白色或条花棉布缝制,胸腹部双层交叉呈交叉襟,无领,袖子较短,没有纽扣,腋下尖角处缝上布带子,于背后打结,一般适用于从出生到4个月左右的婴儿。
和尚衫 比屙伢衫稍长稍宽,直襟圆领,造形更整齐,同样于背后打结。
开裆裤 儿童长至两三岁后,不分男女,都穿开裆裤。
大襟衫 造型、结构与成人大襟衫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长宽的尺度有异。
二、鞋、袜、帽
鞋 清代人们穿的多是布底鞋、皮底鞋、毡底鞋,以及用稻秆、旧布编织而成的草鞋。女人穿的布鞋,鞋头布绣上各种花草,叫“绣花鞋”。民国时期,土制鞋减少,穿胶鞋的人增多。建国后,鞋的种类增多,穿凉鞋、胶鞋、水鞋等很普遍。80年代起,穿皮鞋等各式各样的鞋。
袜子 清代以前穿白布缝制长及膝盖的袜子。民国时期,多数穿机制纱袜,少数人穿羊毛袜。建国后,普遍穿纱袜。80年代,多数人穿尼龙袜、丝袜或纱袜等。
帽子 清代的帽子有多种:劳动者戴束帽(俗称和尚帽),富人和读书人戴平顶的缎帽子,小市民多戴尖顶的瓜皮帽,老人戴风帽、棉纱帽,有功名的戴“顶子”和 “缨帽”。民国时期男人戴毡帽、女人裹头巾、冬天戴绞头帕、戴凉帽。建国后,戴帽的人逐渐减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