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桃源故城建于明正德年间 在泗阳县众兴镇城厢社区内,一条温婉清澈的河流,宛如玉带一般,镶嵌在这座小镇的版图上。河流为环形,宽度为6米左右,长约3里,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说,这条河流,就是故城的护城河。而河流所环绕的区域,正是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明代桃源故城。
明代桃源故城始建于明而毁于抗战时期。虽说毁城距今只有短短数十年,可要想找到对这座故城有清晰记忆的人,也非常困难。在社区工作人员魏广祥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家住城厢街西首的田玉山和赋闲在家的原城厢镇文化站长胡修良两位老人,通过他们的记忆为我们捡拾那些发生在明代故城的部分往昔。
史载,明正德六年(1511年),桃源知县李廷鹏始筑土城,城址选在今城厢街,九年(1514年),工峻,城周长3里,高1.5丈,设城门4座。明嘉靖二年(1523)年,桃源知县周佩建谯楼于城门之上。东曰“观海”、西曰“延晖”、南曰“朝阳”、北曰“拱极”。嘉靖十四年重修,设泄水洞三:一在西门,一在南门,一在北门。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浚城壕四门。崇祯五年(1632年),增筑女墙,高五尺。清顺治八年(1651年),桃源知县郑牧民于城中建“三台阁”,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四丈有余,周宽六丈。盘郁天际,遥对四门城楼,犹如五峰秀起,蔚为壮观。“三台锁雾”成为县城重点景观,故文人雅士赞誉之词不绝于耳。
历史上遭洪水、地震、战火三次毁城
据史料记载:康熙六年(1667年),河决烟墩口,水浸城池,四面浮沙高五尺,城内如井。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莒南大地震,波及桃源,县城土城墙全部坍塌,城楼均毁。康熙十年(1671年),筑遥堤,以悍黄流。城废自此始。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兴工重修。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民国三年(1914年),桃源县复改为泗阳县,县治仍沿。民国十五年(1926年),城上又筑女墙、炮楼,四门建吊桥,城中三台阁改建为“瞭望台”。城内主要街巷,皆铺青条石,街道狭窄,宽仅丈余。县署在三台阁西侧,南有孔庙、学宫,北有清节堂,城内外有多处祠堂庙宇等建筑。至此,这座古城已具相当规模。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日军陷泗,天上五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坦克摧枯拉朽,后加拆除焚烧。加之当时的国民党县长王光夏奉行的“焦土抗战”政策,使一座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变成一片焦土。
抗战时期,赶走了鬼子,却烧了城
说起抗战时期,故城被毁的情景,今年84岁的老人田玉山还能清楚地记得。
据他回忆,当年城里住着王、倪、胡、朱四户地主,其中胡家在城里有三间大槽坊。“鬼子一来,什么都不要了,全跑了,就连一只狗都没了!”老人说,可怜的是全城市民,投亲拜友,背井离乡,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后来,王光夏带领队伍攻打县城。先后打了四次,才把日本人赶出县城,撤到了运河北的众兴。为了防止日本人再打回来还有藏身之地,王光夏命令烧城。”田老说,烧城的人员其实也都是住在城边的农户。烧城前,王光夏命令部队先拆房,把大梁、门窗等木材全部拆卸后运走,然后在扫帚上撒上火油,靠在茅草房边或者其他易燃物边上。
“三台阁的形状,和老淮安的镇淮楼极其相似,也是那次烧的,使用了上百把扫帚,围在边上,然后点火。城里大火烧了足足一夜,瓦片炸裂的声音,比放鞭炮还响,很远都能听见。”老人说。
史料也印证了老人的回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国民党县长王光夏实行“焦土抗战”,这座繁华数百年的桃源故城,毁于一旦,1万多居民流离失所。后来,一位经此劫难的老人,写了一首七律:
楼台栉比赛仙衙,日寇烽火变镜花。
碎瓦堆成孤兔冢,颓垣倒下虎狼牙。
古城空有百千户,浩劫难存三五家。
新建神州今胜昔,灰墟喜见绽奇葩。
正是这一把大火,把一座满藏文明与辉煌的城池,消失殆尽。
故城保护与还原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1948年,泗阳全境解放,县政府设于众兴镇。从此,原桃源县治遗址变为“城厢”,喻为县城之厢房也。城厢原单独建置为乡,后改为镇,至2005年并入众兴镇,成为众兴镇一个社区。城厢、众兴,一个运河南,一个运河北,记载着泗阳厚重的历史变迁。
近年来,泗阳县委、县政府已经把故城保护与还原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已经建成的京杭运河泗阳大桥直通故城中心,故城的城池还原沙盘已经呈现在泗阳城市展示馆内。相信,不久的将来,故城曾经的秀美,一定会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