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骥——流芳百世的进士
张梦骥(1778年~1854年),字子俊,三里灵湖村人。生于书香世家,其祖父张瑚为清代贡生,其父亲张任忠为清代岁贡,任永淳训导。张梦骥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勤奋攻读。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嘉庆六年辛酉科)。嘉庆十三年﹙1808年﹚,他以举人身份被选参与编纂《武宣县志》,并作序。中举后继续发奋读书,历尽艰辛,十六年内五次进京赴考。终于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考取进士,时年已三十九,即任贵州绥阳知县。此后九年间,任贵州绥阳知县,升古州同知,护理贵东兵备道。历充戊寅各科乡试同考官,为朝廷挑选了许多精英。在其三十一年的官宦生涯中,政绩显著,为官清廉,积极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设位祀之”。七十岁时告老还乡,从不倚老卖老,从不干预和插手地方政务。此外,他还不遗余力,不忘课教晚辈,为后辈的成才作出了贡献。其孙子更是出类拔萃:张炳辰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中举,后任怀集县教谕;张耿辰(张炳辰的哥哥)为道光己酉科拔贡,列五魁首的选魁,历任贺县、马平、象州训导。
张梦骥学识渊博,擅长吟诗作对,作品颇多,但诸多存稿均于咸丰年间被兵焚。他著名的诗作是《八景合作》:“双髻晴岚耸碧空,三台叠翠映霞红。龙翻古迹钟声雨,鹤舞灵湖松籁风。石壁遗书多鸟篆,仙岩留迹半云封。坐看神窟流泉异,听彻音山迭奏终。”诗歌吟诵的是武宣著名的八个胜景,“灵湖松籁”是八景之一,历来为文人墨客争相吟诵,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争相拍照。
据灵湖村的老人代代相传,张梦骥是“江南才子”、“两粤宗师”郑献甫(郑小谷)的外祖父的四弟。郑小谷小时候常随母亲回外祖父家拜年,饱读张梦骥家中藏书,深受其熏陶和教诲。张梦骥很喜爱自幼聪颖过人的郑小谷,只要他回到灵湖,总要检查其学业是否长进,常与他对上几联,其乐融融,传为佳话。灵湖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张梦骥和郑小谷的趣事,有的已被编入《小谷故事》。
郑小谷对灵湖村和外祖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中进士后,为报答外祖父对自己长期的教诲,于同治三年正月挥毫书匾“世德堂”,亲送外祖父家,以褒灵湖世家之风。牌匾现挂在张氏祖祠内。
张梦骥热心于家乡的各项事业。在待考期间,曾出资为家乡修建了一座乡间石桥——灵基桥,改写了当时桂平、河马、东乡、勒马(商埠)、三里通往县城的唯一古道上无桥不便的历史,为过往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据说,后因有些村民患上肝病,部分百姓受迷信的影响,认为是此桥不吉利所致,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拆除。
1854年,张梦骥去世,享年76岁,“乡人咸哀慕之”。
张炳辰——壮志未酬的文魁
张炳辰(1823年~1901年),字西垣,号鹤年,三里灵湖村人。生于书香世家:其曾祖父张任忠清代贡生,任永淳训导;其祖父张梦骥是嘉庆辛酉科举人、丁丑科进士;其胞兄张耿辰是道光己酉科拔贡,列五魁首的选魁,历任贺县、马平、象州训导。在灵湖张氏祖祠中,悬挂着“文魁” 、“选魁”两块牌匾,记载的正是张耿辰、张炳辰两兄弟。据说,当时民间称两人为张氏“双虎”。
张炳辰自幼勤奋聪颖,十六岁即中秀才,弱冠中举,列五魁首之文魁。及第次年即被选任梧州怀集县教谕,印满钦加同知衔。据说,在调任途中船上遭遇劫匪,官印藏于携带的瓷枕中,张炳辰对劫匪说里面装的是“印子”(官印),拿去也没用,谁知劫匪讲白话,把“印子”误解为“银子”,官印被劫。壮志未酬,迫归故里。此后,他边教学边著书,著有《戒溺女婴》及各种医学研究著作,原藏于家中,后因太平军驻守灵湖村时被兵焚殆尽。《戒溺女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呼吁珍惜生命,不该溺死女婴。
灵湖村的老人说,张炳辰在教职及著书期间,不忘加倍努力学习,欲考取更高功名,曾多次入京赶考,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春闱会试中榜,后因主考官复查试卷时,发现他与象州籍一考生的试卷中有两句妙词雷同,认为两人有互串作弊嫌疑,两人双双被除榜不得参加殿试。其实,他们并没有作弊,那两句妙词源自郑小谷平常与他们的诗词交流,只是两人在考试中不约而同地把它们用在试卷中同一处。“江南才子”、“两粤宗师”郑献甫(郑小谷)和张炳辰是表兄弟,互有拜访,来往诗书甚频。郑献甫是象州县人,象州的读书人对他自是仰慕。在人们看来,张炳辰和象州的那名考生同时引用郑献甫的诗词很正常,不是作弊。
张炳辰注重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重修位于灵湖岸边的明代水月庵(重修后称水月宫)时,个人带头捐赠了12两银子,有碑记。光绪五年(1879年),积极参与修建武宣双狮义渡,并将相思山、相思渡、相思洞更名为双狮山、双狮渡、双狮洞,还挥毫书下《双狮渡序》,鞭笞私渡的弊端和危害,阐明创办公渡造福于民、利在千秋。
张开成——钦赐花翎武功将军资勇巴图鲁
张开成(1834年~1897年),字建勋,三里灵湖村人。清朝副将,镇南营营务处。勇而有谋,擅长技击。咸丰元年﹙1851年﹚农历二月下旬,太平军驻扎灵湖村,时年十六岁的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太平军,开始了沙场生涯,屡立战功。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他随所在部队投清精毅军席宝田部,隶属统领苏元春帐下,后入黔征苗,战功卓著,升为哨长。光绪二年﹙1876年﹚,所部移驻湖南。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所部调出镇南关(今友谊关)。张开成时任营长﹙游击﹚,为前军主将,率领三千余人深入法占区,与一万余名法军连战七昼夜,打败法军,夺回镇南关谅山省长庆府、北宁等多处要塞,因战功卓著荣升参将。中法战争宣告结束后,张开成荣升副将,钦赐花翎武功将军,并冠以资勇巴图鲁,镇守边关十余年。灵湖村张氏祖祠大门挂着“将军第”牌匾,上面写着:“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广西提标协镇钦赐花翎武功将军资勇巴图鲁张开成立”,可见其战功累累。张开成曾获赐宽幅丈余的大黑旗一面、令旗两面,以纪谅山战役功绩,可惜已遗失。
张开成在中法战争中因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威名远扬,是抗法英雄,为镇南关大捷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英勇事迹大长国人的志气、大煞外国列强的威风,在法军中被传为神话。据说1895年张开成回乡省亲时,曾向家乡父老提起一件趣事:有一次,苏元春代表中国军方出访法军驻越南领事,通法语的张开成作为中方代表随团出访。风闻此消息的法军军营中一片沸腾,互相奔走相告,欲以一睹中国神将风采为荣。中方代表团入境那天,法军除了有资格列队欢迎的高级将领以外,两旁山岭上的中下级军官与士兵自动列队,远眺张开成的风采。
张开成嫉恶如仇,敢于碰硬,为百姓说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回到阔别几十年的灵湖省亲,非常关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当他听说法国天主教堂﹙武宣天主教于光绪初年由法国人传于三里,并在三里街建筑天主教堂一所,1902年迁到今三里镇长乐村民委经堂村﹚在小河的上游乐梅村筑高堤坝影响下游用水县官不敢处理的悬案后,亲临教堂,对其负责人晓之以理,告之以法,教堂只好把堤坝降低,下游百姓用水问题得以解决。
张开成戎马一生,最后病逝于军中,享年六十三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