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美丽的城

家乡区县: 永城市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割彭城(今徐州市)、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至今已1400周年。县城始置于今西城区东北一公里许古城赵庄,唐武德五年(622年)将县城迁至马甫城(今西城区城关镇治所)。但是“永城”因何而得名呢?自古至今有三种不同说法: 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青年》连载的《河南省县名由来》,写“永城县”道:相传,隋炀帝开挖汴水(时称通济渠),沿岸筑城,永城为其一。因城址较高,屡遭水击而不破,故名永城,取永远为城之意。由此又传出:今西城区大隅口(中山街和解放路交叉口)为无影山云云。  (二)永城当地编故事:隋炀帝杨广坐龙舟去扬州观琼花,来到当地见很多地方都被水淹没,只有一座城市没被淹。隋炀帝脱口而出:“此乃永城也。”  (三)当代考古专家、甲骨文学者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第八章第八节中写道:“殷纣王于十年(公元前1065年)率军东征人方(位于今苏北、鲁南一带),途经芒(今永北陈集镇东小城子)、酂 (今永西酂城)及攸地之永。次年从人方回,经攸侯鄙(一说“喜”)及酂西去”。陈先生并注明:“攸地之永,即今永城”。1988年2月24日,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苏苑在给永城县志编辑高思廉的复信中也明确指出:陈梦家在书中所说:“攸地之永,即今永城是可信的”。此说则认为早在公元前1000余年即有攸地之“永”,即今“永城”之“永”矣。  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我们来加以辩证分析。第一种说法不仅经不起推敲且不合历史事实。一则刚建县城怎么能知道“屡遭水击而不破”,且开始县城并未建在马甫城而是建在东北隅的赵庄,12年之后才迁至马甫城(今西城区)。今西城区筑在隋堤之上,隋堤即公元605年始杨广令百万民夫开挖的通济渠(后称汴水)大堤,新筑的大堤是不可能建城的。实际上也是永城建县12年之后才从今古城赵庄迁至该地马甫城的。至于第二种说法实际上是第一种说法的翻版。查隋炀帝三次巡游江都(今扬州市),第一次在即帝后的第一年即公元605年,第二次在610年,第三次在616年。他在后来被称为永城的地方停留并开口说话无史可查,再说他荒淫残暴只顾游乐,哪管何处水淹与否,即使他说了此话当是指古汴水北岸的古城赵庄,天子的“金口玉言”谁敢动,怎么可以在12年之后又移县城于河的南岸马甫城呢?而第三种说法系今专家之言。在甲骨文中现有永城的“酂”、“芒”、“永”三字为证。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月版)载:“攸侯喜:商末诸侯(见殷墟甲骨文)。有学者认为攸国在今河南省永城南,安徽省宿州西北。攸侯喜曾与商王(纣)一起讨伐人方。”所谓宿州西北,即今濉溪县西南和永城相邻的古城寺、岳集等地一带。建国前今濉溪县城还是宿县(今宿州市)下辖的口子镇。由此足以说明,当今永城这个地方早在公元前和今相邻的安徽濉溪一带有个诸侯国——攸国,其中有国王攸侯喜,曾协助殷纣王讨伐人方。攸国之地有“永”。正因如此待公元610年建永城,系沿用原有之“永”地而得名。此种说法既有史可查又比前两种说法把永城的历史向前推至少1765年。

陈晨(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