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宫阙接天关,关锁云霞紫翠间。夜半雨腥龙起洞,日斜云伴鹤归山。棋枰石古群仙记,丹药炉空九转还。此日登临兴无限,御风身已隔尘寰。”这是北宋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盛赞大华山的诗句。
千百年来,大华山因其道教文化、险峻山势和秀美风景成为道教名山和旅游胜地,吸引了历代众多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和道教信徒前来拜谒、游览。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各地游客和拜谒者蜂拥而来,大华山上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雄奇险峻生态良好
大华山又名华盖山、大华盖山,距乐安县城27公里,坐落在南村乡与谷岗乡之间,海拔996米,雄奇险峻,山势陡峭。
大华山发源于衡岳山脉,属雩山余脉,周旋百余里,自北走向宁都,结成汉陵廿四山,并由此伸向乐安,耸拔崛起,状如莲花宝盖,故又名“华盖山”。浮邱峰、著棋峰、香炉峰鼎峙排列,高插云霄,素有“江南绝顶三峰”之称。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四周是绵延起伏的青黛色群山,村庄、田野、水库、道路镶嵌其间,宛若一幅秀美的山水画;俯瞰山底,悬崖峭壁、怪石嶙峋,不由得让人心惊胆战。
除了雄奇险峻的三峰,大华山还有仙女峰、隐仙岩、紫元祠、定风石、降弓坳、长庚崖、茶花谷、退军岭、黄茅冈、投龙潭、饮马池、育元井、碧桃涧等自然景观70余处,形态各异,美不胜收;还有工艺精湛的亭、楼、台、阁、观、坛、宫、堂,遍布全山,如华丽壮观的“大华盖山”、“敕赐崇仙观”、“蓬莱仙境”三道门,三仙正殿内别具匠心的圆光亭、憩霞轩、天官坛、宾仙阁等雄伟建筑。
大华山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良好。雄奇的山峰、众多的景观,再加上良好的生态,使得大华山成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被誉为“道教圣地”的大华山历史悠久,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该山因邱、王、郭三仙在此修炼得道而成名。
相传古时候,华盖山脚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对孪生兄弟,兄长从父姓,叫王褒;弟弟从县令姓郭,叫郭妙。兄弟俩合开了一屠宰店铺,以杀猪宰牛为生。一日,有个自称姓邱的道士远道而来,来到兄弟俩的店中受到热情接待。当邱道长要求化斋,兄弟俩为没有素菜犯愁时,邱道长来到熬猪骨的锅边,用一根稻草往锅中间一插,顷刻间,只见锅里一边是猪骨肉汤,另一边却是豆腐蔬菜,没有半点肉气。看到道士本领超凡,兄弟俩当即丢下屠刀伏地拜师。为了考验兄弟俩的诚心,邱道长设置了“虎口救师”、“见色不淫”等难关,兄弟俩一一顺利闯过。在邱道长的悉心传授下,兄弟俩终于修炼成仙。自此,大华山便供奉着邱、王、郭三仙。
西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大华山始建道观,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颜真卿担任抚州刺史时,寻得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华盖山旧碑文,据此考证撰写了《桥仙观记》。此后,历代公卿大夫和文人墨客慕名上山拜谒,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和奇闻轶事,给这块仙境福地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如宋代工部尚书谢谔、江西路转运司李冲元、德庆太守曾丰,元代著名理学名家吴澄、虞集、揭奚期,明戏剧家汤显祖、刑部尚书董裕、状元罗伦等,曾先后在此留下铭记和诗词200余篇(首)。
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神宗皇帝赐“华盖山”及“崇仙观”匾额;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敕建华盖山第二门,赐“敕赐崇仙观”匾额;太平天国时,石达开部曾在此与清军激战数月;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军在大华山周围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两个师。
旅游胜地焕发生机
且不论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对大华山如何推崇,也不说文人黑客留下多少珍贵的匾额、诗词,单就“道教圣地”4个字,大华山便已声名远播。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大华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和游客慕名而来。
为了进一步保护、开发好大华山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乐安县一方面组织专家编制了《大华山旅游发展规划》和《道教文化整体规划》,并加强了对大华山文物古迹的修复以及宗教、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促进大华山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大华山的投入,整合政府拨款、民间筹资和大华山自身所有的资金,大力维修山上殿宇、凉亭、游步道、宿舍等基础设施。今年2月,该县又多渠道投资360万元,修建从南村乡太平村至大华山6.5公里长的水泥公路,预计今年年底可竣工通车,届时将大大改善大华山周边的交通条件,极大地促进旅游业发展。
随着抚吉高速的建成通车、向莆铁路的开通运营以及昌宁高速的即将开工,乐安的交通和区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古老的大华山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该县正依托“千古第一村”流坑,积极打造“县城———樟树林———流坑———金竹———大华山”这一黄金旅游线路,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动大华山的旅游开发。相信不久的将来,“道教圣地”大华山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目的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和香客前来游览、拜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