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县东出平原,西控嵩岳。扼东进西守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战国后期,秦国兵锋直指东方,秦昭襄王33年(公元前274年),秦猛将白起攻略中原,魏将芒卯率赵魏联军聚于华阳与白起会战,白起攻取华阳后,斩首15万人,迫使魏与秦讲和。“华”因此次战争载入史册。此时华阳是密县一个亭,亭是秦汉时一个乡的建置。华阳即为华阳故城,古华国旧址,现在归新郑管辖。
汉朝时,密县始置县,在《汉书》中记载了一个卓茂的故事。密县有一个著名的县令,叫卓茂,以德治密,使密县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蝗不入境的盛景。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参与了绿林军,成为主要将领,公元15年,刘秀在取得昆阳大捷后,北上途中在新密与王莽军作战,从茍堂、平陌、牛店、尖山到白寨,留下大量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如常十冢、报恩寺、鸡鸣冢等都是当时遗迹。
东汉初年,密县人侯霸,曾任湖北随县县令,抓捕盗贼,安抚百姓,深得人民爱戴,后被光武帝刘秀召入朝廷,任大司农之职。
牛店镇打虎亭汉墓
候霸的父亲候渊,西汉末年曾任大常侍,据考证死后葬在密县,密县打虎亭汉墓,就是大常侍墓,民间传为“常十冢”。经发掘,此汉墓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画像石墓和壁画墓,刻画精细,用笔繁复,艺术精湛,壁画长度和壁画的丰富性为国内罕见。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其中庖厨图反映了2000年前我国人民制作豆腐制作的情景;宾客宴饮图中反映了2000年前的相朴,是日本相朴的源头,深受日本人崇拜。同期密县汉墓众多,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砖,古人把画像刻到泥上,烧成砖,砌在墓中,把生前的生活带到地下来,反映了2000年前人们的生活画卷,画像砖数量巨大,画像题材丰富,是研究汉文化的艺术宝库。
墓中的壁画
三国时期,刘备与其五虎上将曾在密县东部防御曹操,在曲梁乡五虎庙村建有五虎庙以纪其事。后人将刘备等人的战事与古城寨联想起来,写成刘备古城起义一节。
超化镇超化寺塔
超化镇因超化寺而得名,超化寺建于东汉桓帝年间(公元147年),兴于北魏,盛于唐代,已有2000年历史。公元528-534年,中国佛教大师昙鸾(梁武帝称之为“神鸾”),曾在超化寺担任维那一职,相当于教务长,在此期间,他在译经过程中,对艰深晦涩的印度佛教经典进行中国化改造,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学说揉合一起,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开创了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新局面,创立了佛教净土法门,使超化寺成为中国净土宗祖廷。后来超化寺得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建成真身舍利塔。一直到明末清初,超化寺都繁盛无比。有上中下三寺,规模最大时,方圆二十里,僧众2000余。如今超化寺仅存下寺,已归少林寺开发管理。程颢、黄庭坚、元好问、阮汉闻、袁宏道等都曾到超化游历,留下了千古名篇。
可参考《大河报》“厚重河南”报道
“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系列:
《“超化寺=法门寺+少林寺”》
《超化塔:“中华此塔第十五”》
《超化寺:东方“净土”之滥觞》
《“阿弥陀佛”:从超化念响中国》
《革塔之命者因惊惧英年而亡》
《追问佛祖真身舍利的下落》
魏晋遗迹梁祝冢。我是新密梁祝文化的最早研究者。在大隗镇桃园村,有一个座高大的墓冢,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这里有生动的梁祝传说,据说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此同窗共读,二人产生爱情,但由于封建家庭的束缚,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誓死追求爱情。死后,被葬在这里,这里有梁祝读书的夷山学洞,有梁祝合葬墓,有马文才墓,有为祭祀梁祝而修建的张固寺,千百年来,梁朱(传说,“朱”姓由“祝”姓改来)两姓在此共居一村。几年来,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祝故事与遗迹”已成为有梁祝遗迹地方的文化开发的热点,驻马店汝南县的杭州共同发行了梁山伯祝英台纪念邮票,被确定为梁祝故事发生地。河南电视台听说新密有梁祝遗迹,闻讯赶来拍了专题片在河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走遍地中国·寻访梁祝万里行”节目中播出。
密县县治一直在大隗,隋朝时,大业十二年,县治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毁坏十分严重,县令把县城迁到古法桥堡城,也就是现在老城,密县老城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朝代更迭,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但始终保持着中轴线的建筑传统和内城外墙的防御系统,经过1300多年而保留到现在,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古代密县城的概貌。
老城县衙一带包括县衙、城隍庙、法海寺、文庙,还有西关关帝庙、东关火神庙,规模比较完备,古建保存基本完好,以县衙为中心的古代文化蔚为可观。尤其是中原一带,仅剩密县尚有完备的县衙。县衙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历史之长在中国历史可称为中国第一衙。一座县衙,浓缩了一部中国史,开发县衙,是为国家保存一份中国历史实物,也是为后人保留一份珍贵历史人文资源。
密县县衙
隋末唐初,农民起义蜂涌而起,李世民东出潼关围困隋旧将自称“郑王”的王世充盘踞的洛阳。山东起义军窦建德为对抗李世民,起兵千里进发中原,占汴梁、原阳、管城,进抵荥密,在虎牢关对李世民形成对阵。李世民亲率骑兵以奇计破窦建德阵,窦大败后,逃入荥密山中,后被李世民捕获,解往洛阳处死。密县尖山袁庄有教练坑、敬德石、窦建德葬盔甲井、牛口、捉坡、石棺、窦建德祠、窦王冢(在姜沟村)等遗迹。我写过一篇文章《窦建德的英雄末路》,市文管所根据这篇文章的研究成果,在文物普查时将窦王冢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中后期,出生在新郑郭宅村的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曾在洛阳做河南府尹,由于崇信佛教,与嵩山高僧经常往来,听说密县有露天煤矿,就来视察,发现以煤冶陶,可以提高炉温,提高陶器质量,就从外地请来技师,教民冶陶。民感其功德,把平陌香浒山改称香山,建香山庙供奉大诗人神位。
五代后期,传说赵匡胤曾在密县活动,因为他报复密县窑工,致密县瓷窑业中断。城西关瓷窑、大隗窑沟瓷窑曾是贡瓷产地,在宋初嘎然而止,密县瓷窑有头无尾,而禹州钧瓷有尾无头,留下千古之谜。同时,在密县牛店西部有多个以“窑”命名的村庄,如柴窑、慎窑、石匠窑等,研究者称,柴窑可能就是周世宗柴荣的皇家窑场。
在元朝末年,密县山头湾村人刘先跟随朱元璋起义,南征北战,扫南平北,为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官至骠骑将军,镇守云南;其儿子刘广镇守甘肃,被封为怀远将军。刘先逝世后,遗体被运回密县,葬在山头湾村。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起义军转战河南,曾三次来到密县,藏军溱洧,转战登密,并在最后一次攻下密县城,任命了一个县令叫冷英,兼管登封。这也是密县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李自成兵临密县,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自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后,密县文人名士辈出,使密县能够名垂历史,但从隋到元末,缺乏密县史志资料。据从明朝成化年间第一个《密县志》到民国年间的《密县志》统计,密县在700多年内,出过进士21人,(含武进士3人),举人150人(含武举23人),贡生386人,杂流(自学成才被选拔的官员)131人。从任职看,有巡抚1 人,御史、按察史、布政使、盐运使6人,光禄寺卿、鸿胪寺少卿、钦天监监正3人,给事中、户部郎中3人,知府、知州、同知14人,户部、刑部主事4人,知县49人,府州教授、学正、教谕13人,府州训导14人,州判4人;武职有将军、总兵、参将、指挥使、都司9人,守备5人、千总、把总10人,共135人,共都是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