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社火具有悠久的历史。庄浪社火起源于宋元, 普及于明清、盛行子民国, 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现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娱乐活动。[1]相传大宋刘沪将军因收复水洛城并筑城守护当地百姓而受到世代敬仰,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二,庄浪各方百姓自发组织社火队进城表演,纪念“将军爷”的不朽功勋。以后由于社火规模逐年扩大,内容推陈出新,就演变为一个全县民众广泛参与的重要年俗,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庄浪人耍社火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十二庄浪全县人民都要聚集在县城所在地——水洛城闹社火,来纪念北宋期间护筑水洛城的名将刘沪将军。如今,这项活动已经演变发展为庄浪人欢度新春的重要形式。庄浪社火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天,四面八方的庄浪人潮涌般赶到庄浪县城看社火。到了正月十二的凌晨1点钟,农村里的高音喇叭就开始吆喝着装社火。还在梦乡中的人们也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打扮一番,吃过早饭,或骑摩托车,或坐公交,或乘自驾车,像潮水一样从东西南北汇聚到庄浪县城看社火。每年春节,正值农闲,老百姓集结起来耍社火,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生活美满,久而久之,即成习俗。庄浪社火按演出时间可分白天社火和夜间社火两种,其中以每年县城举办的正月十二社火最为隆重。
“夜社火”也称“夜故事”“地摊”,流行全县,庄浪县人习惯叫“耍地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农历二月二日收场,也有演至清明节的。内容有跑旱船、唱小曲、笑摊、快板、戏曲、舞狮子等。唱小曲是夜社火的主要内容。形式以四男四女表演,或多名女子演唱。每人手执蝇刷(拂尘)或钱鞭子(霸拉鞭),身后尾随小旦一人,锣鼓音乐伴奏相继出场;唱一节,鼓乐伴奏绕场一周,直至曲终。
耍狮子是夜社火的收场节目,舞狮人武士打扮,一般都学过武术,跳上桌子先念四句古语:“青鬃狮子是毛团,菩萨派它下了凡,新年头上耍一耍,耍个富贵万万年。”手中舞一灯笼,指挥狮子跳桌子、打滚、瞅灯笼等多种表演,并配以武术拳脚制服狮子,最后骑狮子下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