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岳飞庙,俗称岳王庙。庙址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南二十二公里朱仙镇上,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70年)秋九月。该庙占地二十七亩,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三进院落。经明、清多次整修和重建,整个殿堂恢宏壮严,碑亭林立,刻绘塑铸,丰富多彩,曾吸引于谦、乾隆皇帝、杨成武、朱穆之、胡耀邦等历史名人到此赡分留墨。与汤阴、武昌和杭州岳飞庙统一称为全国四大岳飞庙,享誉中外。
庙址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南二十二公里朱仙镇上,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70年)秋九月。该庙占地二十七亩,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三进院落。经明、清多次整修和重建,整个殿堂恢宏壮严,碑亭林立,刻绘塑铸,丰富多彩,曾吸引于谦、乾隆皇帝、杨成武、朱穆之、胡耀邦等历史名人到此赡分留墨。与汤阴、武昌和杭州岳飞庙统一称为全国四大岳飞庙,享誉中外。
相传朱仙镇是战国时魏国义士朱亥的故里,明、清时更是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南宋初年,抗金英雄岳飞曾率兵在此大败金兀术。解放后重新进行修葺,现已修复山门、门前照壁和“五奸跪忠”铸像。庙内以碑碣最为有名,有《道紫崖张先生北伐》、《满江红》等碑,字体苍劲奔放,为碑中上品。
朱仙镇岳庙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进士张溥路过朱仙镇,凭吊岳庙时题名“岳飞庙”。朱仙镇岳庙在明清时即与汤阴、武昌和杭州岳庙统一称为全国四大岳庙。据《祥符县志》记载:“岳庙始建于鄂,再建杭,三建于汤阴,今建于梁城南之朱仙镇。”
自明清以来,岳飞庙在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处于要地,交通便利,随着明清的商业发展,朱仙镇的商业庙会和民间娱乐活动十分热闹。由于各行各业均敬有神,一年之中月月都有庙会,特别是正月十四的岳飞庙会,更是繁盛一时。据史料记载,每逢夏历正月十四及二月十五、八月十五举行官祭之日,庙内人山人海,烟火四溢,丝竹盈耳,香火极旺,各种自发的娱乐庆祝活动尤其令人眼花缭乱。岳飞庙会旧习有“火烧秦桧”活动。其法是:用坯或砖砌一秦桧雏形,上下留孔,再由画工用泥塑成,即用桑柴点燃烤烧,桑柴噼啪作响,众人狂呼,有人用火烤食面饼,意可祛灾。后来演变成庙会之日,戏班唱《火烧秦桧》之戏,赴会群众将预先扎好的秦桧草人点燃欢呼,此时台上台下共烧秦桧,一片欢腾。进入清后期,随着朱仙镇的衰落,庙会逐渐走向衰落,建国后一度被取消。但是当地民众对岳飞的崇敬之情并未失落。
岳飞庙自建成后历遭水患、战乱,李自成部、太平军、捻军、冯玉祥部及日寇都有进入和占用,1966年破坏严重,1984年政府拨专款进行全面修葺和重建,后经多次修建,1991年对外开放。现在的岳飞庙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外廊呈长方形,整个殿堂恢宏庄严。现存的古建筑大殿,是明代所建,在毁与修中保存至今,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岳庙存有碑碣多方,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其中岳飞真迹诗文《道紫崖张先生北伐》和《满江红》两碑最为著名,字体苍劲流畅,为碑中上品。山门、拜殿、寝殿、东西厢房、五将祠均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而成。山门面阔三间,青台石阶,两边中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招,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下联是“即毗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古风铺面,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