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说唱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湖南花鼓戏中职业戏班成立最早,表现形式最具特色,传统剧目保留最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流派,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诙谐、活泼、清新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三百多年来,广泛流行于湘中、湘西南和滇、黔要道。
邵东花鼓戏的形成由初期一旦一丑的对子花鼓发展成“三小戏”,清末民初,逐渐进入“多行旦”阶段,步入剧种形成的成熟期。 邵东花鼓戏的表演与音乐风格属东路流派,其唱腔丰富,曲牌众多,独具艺术特色,形成了以川调类、牌子类和小调类三种声腔融合一体的音乐体系,有些曲调已具板式形态。
邵东花鼓戏艺人先后继承、整理、移植和创作大小剧目300多个,一批优秀剧目被省音像公司摄制、播放和出版发行。闻名全国的邵东花鼓戏《磨豆腐》、《打鸟》、《摸泥鳅》、《炉火更旺》、《金钏会》就是其代表,其中《磨豆腐》、《装灶王》等还几度晋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金钏会》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面向全国发行放映,后期创作的《山野曲》做为湖南优秀地方戏剧种参加“全国首届地方戏展演”荣获大奖,2012年创作演出的《阳雀》获湖南省笫四届艺术节金奖。
邵东县人民政府于2012年将邵东花鼓戏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