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川民生影响最大的河流为汉水(在汉川称之为襄河)。汉水自竟陵县芦林口入境,经万福、脉旺、杨林沟、分水、城隍港、庙头、马口、城关、横堤、小河出境;分县境内外为襄南、襄北两部分,境内流长九十公里,河槽均宽四百米。每届梅雨季节,洪水汹涌奔流,一般年景有三至五次洪峰,最多达十六次,汉江干堤因此成为堤防建设的重中之重。当日堤防之实际情形如何呢?汉江干堤俗称襄河堤,明初开始修筑,至清光绪年间方全线告成。据清光绪年间邑人田宗汉所著《汉川图记征实》载:“襄河南岸官民各垸畈,共计襄堤一百零二里七分……下自谢家堤角起(接汉阳壤),上抵白鱼垸(接沔阳碓臼垸)。其间曾家岭至朱家河七里六分,皆岗岭无堤;又系马口迤上至何家垸一里许,亦属岗岭无堤。襄河北岸官民各垸畈,共计襄堤长一百二十五里八分,下自新沟起,上至沔邑脉旺嘴牛蹄支河口止。"
汉江给汉川人民留下了大量的垸田。迄至唐代,江汉平原的众多湖泊并未遭到围垦,一直发挥着其正常调节洪水的功能,所以,史籍上的水灾记载也很少。南宋偏安后,江汉平原曾是抗击北方势力的前沿阵地,政府在这里兴办屯垦,开始将湖渚拓殖为农田,这是垸田大规模垦辟的先声。真正大规模筑堤围垸则是入明以后的事。“明兴,江汉既平,民稍垦田修堤”(注: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志》)。明政府不仅令民自耕,也督促地方官为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所以“竭湖水造田,未成垸者始则业藕,久乃成田,在在有之”(注:同治《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不同地理位置围垦方式不同,从中获取的收益也不同。“高田为堤垸,下田为沮沼,高田多收籽粒,下田亦收菱芡凫雁鱼虾之利”(注: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坊》)汉川地势低洼,湖泊相连,垸田开发最早也最为密集。乾隆时期,垸田兴筑再次掀起高潮,实际上已臻于饱和;嘉庆、道光以后,垸田围垦恶性膨胀,或“随淤随筑”,“凡湖渠泽薮有为泥沙填淤者,即争垦筑垸”(注: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3册,“堤垸” ),由于竭湖造田,湖泊渐次被垦为桑田。
当然,汉江对汉川市的历史影响还远不只以上所述。汉江作为汉川人民的“母亲河”如今因公路、航空、高铁等的影响而失去了昔日“黄金水道”的功能,但她创造的文明将永远载入史册之中,能勾起人们的记忆,给人们以许多新的启迪。因此,探寻汉江对汉川市的历史影响,发现其中蕴藏的某些规律,对于保持汉江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