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布文化

家乡区县: 河南省滑县

手织布又名老土布、老粗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勤劳的中国妇女用原始的木制纺车,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手织布织造过程极其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修布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且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纺织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织布工艺能流传至今,堪称奇迹。手织布使用纯植物染色剂,以手织手纺和老式脚踏斜织机为主要工具,以纯棉纱、天然彩棉为原料,通过对用料、花色、品种的不断调整更新,追求生态、环保、天然、健康,逐渐形成了包括床品、服饰、挂件、布艺等一系列居家产品。

手织布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曾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它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手工制造、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使其再次受到现代消费者青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花机又发展出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在部分地区,还出现利用自然动力的“水转大纺车”。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织品花色繁多,现在所知的主要织物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到宋代已经全部出现。丝织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而且还不断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这是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super阿美(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