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的吕家河村,位于丹江口市官山镇。地处武当南神道景区,距武当山金顶约20千米。吕家河村有182户,751人中,有男女歌手200余人,能唱10首以上民歌有120多人,能唱千首以上民歌者有4人,能唱2小时民歌者85人。
这里民歌蕴藏丰富,曲调数量大,已收集整理五千多首,大体分为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有曲调79种,被誉为“中国民歌活化石”,堪称“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已出版了《武当民间歌谣》、《吕家河村民歌研究》、《武当山吕家河民歌集》、《吕家河民歌风光》等。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吕家河民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这一带是古代秦楚的边缘地带,而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秦音楚声”便在此积淀下来。此外,明代民歌,特别是咏唱男女私情的民歌,在大江南北盛极一时,以致有些文人称明民歌可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生辉。而明永乐十年(1412年)修建武当宫观,从全国各地调集三十万民工,这些民工主要来自湖北、湖南、江西,也有来自四川、陕西、河南、江浙等地的匠人,前后历时二十年,加之武当山道教宫观建成之后,明王朝为了供养大批道士,下令将各地罪犯携带家眷流放到武当山作佃户,耕种荒闲田土。仅公元1417年,就有555户流犯在此安家,后来多落根于此。看来吕家河民歌的来源同明代营建武当山有很密切的关系,成为至今幸存的文化“飞地”。
据此民间文学专家分析吕家河民歌的来源不外乎:一是历史文化的底蕴;二是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三是武当道教文化建设副产品——全国民歌大荟萃;四是宗教信仰、文化旅游的附带物——对武当民歌的持续补充;五是土生土长的民歌。它展示了南北交界的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模式,可谓中国民族音乐的罕见奇观。
附:中国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村
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境内,距武当山金顶35千米,是继河北藁城耿村之后的第二个民间故事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南方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村有223户,871人,能讲出50个故事以上者47人,能讲100个故事以上者9人。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伍家沟已发现民间故事近2000多个,民歌1000余首。已录音故事带近百盒,收集民歌800余首。现在,已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两集、70万字,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歌谣集》一集、380首民歌,另有第三本故事集已完稿、30余万字。2001年成为首个“湖北省民歌村”。
2006年,伍家沟民间故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民间戏曲村--青塘村
位于丹江口习家店镇。为古均州特有的地方戏,以“调子戏”和“八岔子戏”而闻名。据考证,很可能为春秋时古“绞国”流传下来。“调子戏”是花鼓戏与当地民间说唱、歌舞及民歌小调结合发展形成的,俗称“九腔十八调”。文场用龙头四弦琴伴奏;武场以铙钹为主要乐器,边鼓、手板很少使用。曲调有半仙板、老生调、换衣调、铺板门调等。“八岔子”戏,除用锣鼓伴唱外,还用古均州所特有的一种和二胡相似的乐器“蛤蟆翁”伴唱。曲调有慢八岔头、慢板、类板等。青塘村现在能唱“调子戏”和“八岔子戏”的还有20多人,能唱《分水河》、《天平山》、《山伯访友》、《阴阳错》、《白草坡》等10多个剧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