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因病因事临终时,子女亲属立即为其换上新衣帽,名日“送老衣”。咽气后,停放在堂屋中间柳木床上,头朝外,床下陈放乾草等物,以防狗、猫穿过“炸尸”。烧“倒头纸”,全家痛哭。门挂竹帘,外放香案桌,大门外挂纸幡(用自纸做成,一岁一张。叠好后在纸的中央剪成丁字型,然后逐张破开,用细绳捆住一端呈白球状),男左女右。儿女白天黑夜燃灯守灵。五世内晚辈陪灵,邻人吊丧。守灵期间向亲友发报丧帖,亲友接报丧帖后,拿禾纸前来吊丧,吊丧人先向死者作揖跪下按称呼哭,然后叩四个头,吊丧结束,孝子要跪接跪送,若是女眷,则由死者儿媳孙媳跪接跪送。
成殓:凡老人死后,两天即把尸体停放于棺材内,名曰:成殓。入殓时由长子抱头,其他人相架,亲属绕棺木一圈,以示告别,然后盖棺加扣。儿女侄孙痛哭一场。
辞灵:辞灵又名送三。(凡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的停放五天、六天不等) 。在出殡前夕(或日发丧日),拿着事先扎好的纸轿,四个抬轿人,童男童女各一个(为侍候人),用面捏成灯盏,陪灵人有的拿灯盏,有的手拈香,到大路停止,摆上香案,由儿、儿媳、闺女边梳头,边念叨,叫着爹或娘:“梳光头,走明路”“旱进店,晚出城,高岗下洼慢慢行” “走高山,越亮台,舂暖早日来”……。亲友祭奠,烧轿等结束。
孝子在死者上柳木床后在头上勒一白纸,“送三”后改换孝帽,穿孝衣。在棺前放一罐,每顿饭都加添,至出丧为止,名曰匣食罐。下葬时,连同死者姓名写在卜瓦上埋在棺前。
出殡:出殡也称发丧。一般户都较为隆重,有响器班、架鼓班、舞狮,亲友祭奠有早晨家祭,中午安奠,下午出丧在路上有路祭,亲家行古祭。埋葬前在坟上行送葬祭。行祭时,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走马上香等礼节。
出丧时,长子摔老盆,打纸幡。领丧人沿路撒纸钱,下葬后把陪灵人手持的哀杖,埋在坟四周,以便成活成林。
棺材按穴位入葬后,孝子即回家,儿妻围坟一周,抓几把土带回家,全家吃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孝子次日到外祖父家谢孝,并沿村叩头,答谢为其老人吊唁埋葬之恩典。
第三天早,儿女、儿媳上墓园坟,并烧化扎好的纸楼、房屋等物。
一七、二七,三七、百天都上坟烧纸,摆供礼,儿女们哭祭,逢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举行大祭,亲朋好友均到。此后,才告礼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