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卷中,我们说到了第三站太清洞,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美丽的远安之行。。。。。。
第四站 关公回马坡
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湖北省远安县,汉称临沮,晋称高安,北周改称远安,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年的建县史。是魏、蜀、吴三国争一统的古战场。该县的回马坡便是三国名将关羽的殉难之地。
建发二十四年,刘备已据有荆襄、两川之地,在孔明等人的拥戴下,于是年秋在沔阳进位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令其起兵攻取樊城,被曹仁毒箭射伤右臂,又不听王甫之言,大意失荆州,遂一面差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回师欲夺回荆州。关羽在荆州路上,前有吴兵,后有魏兵,进退两难,十分艰辛。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写道:关羽父子夜晚从麦城北门突围出来,走临沮(远安)小道进川,到五更时分,行至决石,被吴将吕蒙、潘璋用套马索绊倒,关羽父子二人被擒,誓死不降,被孙权杀害。
书中所说的决石,就是现在的回马坡。在距远安县城鸣凤镇西北边18.5公里的罗汉峪沟西段上坡处。
罗汉峪沟长约10公里,是远安县最大的峡谷,西岸悬崖倒挂,峭壁如削,天如一线,人行沟底,阴森可怕,地势十分险要,是古代通四川的小道。罗汉峪沟,水随山转,路随水转,忽而在左,忽而在右,走完这10公里的沟,要淌48道水,行走十分艰难。有民谣为证:“走进罗汉峪,四十八道溪,草鞋磨破底,脚板磨破皮。”可见关羽当年半夜仓惶行走此道,何等不易!而吴兵在此设伏,用心又何其险恶!传说吴兵在罗汉峪共设下八道绊马索,前七道是用棕搓的绳子,最后第八道是用马尾搓的绳子,特别结实。前七道均被关羽冲过,最后一道被绊倒了。
后人为了纪念关羽,便将决石改为回马坡。不说关羽被吴兵擒转,而说回马,无损关羽的英雄形象。说也奇怪,就在回马坡下沟边的石板上,有五个马蹄印。说是后人做的吧,又不见斧凿痕迹;说是天然巧合吧,竟巧得如此之神,引发今人几多感慨!几多幽思!人世沧桑,岁月悠悠,当年关羽回马处,如今蹄印长青苔。
清同治五年,有人在回马坡建一四角亭,亭中有一石碑,碑上刻有关羽骑赤兔马,提青龙刀的英武画像,还有两行石刻楷书:“呜呼此乃关圣帝君由临沮入蜀遇吴回马之处也”1960年修回马公路时,此亭被民工所拆,1982年,远安县人民政府又拨款重建,供游人凭吊。古往今来,回马坡一直是远安的著名古迹,历朝历代都有人来此发思古之幽情,明人翟承统诗云。
“吴狗甘事曹,桀犬多吠尧。
虎为群兽困,策马回山坳。
胡不冒锋刃?圣人异英豪。
冀当吞吴身,复荆报汉朝。”
清人詹应甲诗云:
“斗龙争日,风云特地收。
三分鼎折足,千里马回头。
汗血山花染,蹄霜石藓浮。
江东群鼠伏,何敢望骅骝!”
这两首古诗在现在看来,虽观点失之偏颇,但强烈地反映了广大群众对忠义之士关羽的崇敬与爱戴。每年古历五月十三日关羽生日这天,就有父老乡亲来到亭前焚香烧纸,洒酒供牲,祭奠这位大忠大勇的千古英雄。
第五站 鹿苑寺
鹿苑寺位于鸣凤镇西北的鹿苑溪畔,距依该镇约3公里,其古鹿苑寺曾为全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景色幽奇的鹿苑河畔,始建于1225年,鹿苑八景碑文至今犹存。鹿苑寺的山岩是省内罕见的丹霞山,鹿苑河蜿蜒横贯景区,溪流两岸丹霞峰丛耸立,山水相映,鸟鸣空山,兰香幽谷,形成自然绝妙八景。,据同治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山峦险俊,溪水秀美,风光迷人。梁荆山居士陆法和曾栖于此。遗憾的是民国初期,鹿苑寺毁于火灾。
鹿苑寺盛产鹿苑茶(茶名亦因寺冠名),据清同治县志记载:“安邑候憩此,问及茶艾,僧言:土人采伐,鲜有存者。”至清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品”,御名“好淫茶”。清光绪九年,临济正宗四十五世僧人金田云游此寺讲经,并为鹿苑茶赋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鹿苑寺自古以来就是远安风景名胜之地,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最为著名的是明代张千英等人合咏的“鹿苑八景”诗:
“玉带萦回绕碧流(玉带七曲),
天开一幅锦屏幽(锦屏一峰),
溪边竹叶云垂幕(苦竹幽溪),
亭畔松萝月挂钩(松亭呼风),
石柱果然千气象(石柱冲霄),
华台哪复记春秋(法华古台),
峰前座拥阿罗汉(罗汉点头),
笑向招仙日点头(危岩招仙)。
除此外,鹿苑寺旁一巨石上至今保存有“鹿苑”二字的硕大石刻,每字约二米见方。 一九九七年,我县文联为鹿苑寺的复建及鹿苑茶的题名,曾恳请武汉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亲题“鹿苑寺”、“鹿苑茶”(手迹现存县畜特局),其“鹿苑茶”题字沿用至今。
第六站 九子溪
旅游芳草地——九子溪,寓意深长的溪名
骑车驶过三江集团机关山头后,便绕山下沟,过渠道,再过水泥板桥,即九子溪一桥。也是名正言顺九子溪。车渐缓行,可见桥下水底如玉,水声如琴,溪边麦桔黄橙,秧苗青青,似翡翠镶金。远处山峦层叠,一片绿色世界。
九子溪这名字有个典故呢!在很久以前,什么朝代,已不可考,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一个老头有九个儿子,下面十八个孙子,是个大家庭。老爷子七十岁大寿的那天,大摆寿宴,九子十八孙个个为老爷子祝寿,此事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腋下夹着一副对联扮装下凡也为老爷子祝寿。老人在醉酒之后,夸口说:我这一生真算得上儿孙满堂,福如东海,不得当孤老了。第二年,全家九子十八孙同坐一条大木船,渡过沮河到安鹿看皮影戏。船行至河心,陡起狂风暴雨,上游洪水排山倒海卷来,木船被打翻淹没,九子十八孙被洪水冲得七零八散,无一生还。村民们把他们的尸体打捞后,一同埋葬在溪口一座坟墓内。老人第三年便忧郁而死,这个大家庭落得个悲惨的结局,故当地至今流传着“九子十八孙,七十二成孤坟”的话语,后人便将此河取名为九子溪,以警示人们吸取教训,预卜前景务须谨慎,切忌夸口。
据《远安县志》载,九子溪,发源于茅坪场镇的董家垭,向南流经塔林畈、福河寺、茅坪场、杨家套,于何家湾入洞沟,在安鹿村以东入沮河,因此河出洞沟以后的下段流经九子溪而得名。
富有寓意的传说,准确的地理资料,使九子溪现出原貌,又蒙上一层神密的色彩。据说这溪口上方山坡上还有座小山般的坟墓,便是九子十八孙的殉葬之地。早年还有石碑,现已失踪,留给后人的,只是“九子溪”这个溪名及溪名由来的传说。而沮河西边的现安鹿小学的山头远看似那条覆水的大船,仍在那里作证。
美妙的神话——仙女洞
村民向我们介绍,从溪东上行一华里路程,有个山洞高约十来米,进身由外向内逐渐细小,内有山泉涓涓流出。曾有人试测过洞深,因洞顶洞壁有蛇、蜈蚣、蝙蝠攀附,难于测得准确深度,约为300米。此洞名仙女洞。仙女洞亦以一则神话而闻名。
从前有个牧童,常在仙女洞附近放牧牛羊,每次放牧完后,总要在洞中游玩,总会遇到一桌热气腾腾的佳肴,摆放在石桌上。开始以为是敬神拜佛的人们奉送的贡品祭物,并不介意。一次,未见有人进洞拜祭,却见洞内美味佳肴仍摆放在石桌上,疑惑不解。他要寻个明白。一天,他寻机进洞躲在阴暗角落观察,等了许久,便在泉水旁站着向洞内撒一泡尿,正在这里,洞内飘飘逸逸走出一个美丽的仙女,端着花瓷盘碟,饭菜直冒热气。仙女正一抬头明眸发现了这个无礼的小牧童。牧童“嘿”的一声惊叫,仙女吓得弃盘逃进洞里。从此仙女不知去向,洞内石桌上再也未见摆放的饭菜了。据说,现在洞内泉水里还撒落一些瓷器碎片,便是那仙女手中摔碎的瓷盘留下至今的。这个小牧童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使后人对他声声唾骂并留下了一些思考。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