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2] 前身为“西云书院”。1877年(清朝光绪三年)10月15日,云南提督杨玉科调任,将其在大理的爵府、田产及其它产业捐赠地方办学,由迤西道承办“五府”(大理、楚雄、永昌(今保山)、丽江、顺宁(今临沧),“三厅”(蒙化(今巍山)、景东、永胜)所共有的公立书院,从此办学不缀。1902年始办新学,1911年定为“省立第二中学”,1932年由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立大理中学”,素以“滇西最高学府”著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大理的五所中等学校(省中、国师、女中、县中、中正中学)合并,成立“大理人民中学”。1953年命名为“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校名沿用至今。早在1951年,该校就被定为云南省的重点中学。被省教委评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2000年4月,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2000年11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一级一等中学”
2发展现状
编辑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4张)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的建设发展中,得到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关怀,自1983年以来,为改造和建设校园,三级政府已投入近1500万元。1999年,市政府请香港中国营造公司为学校制定了高标准的校园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审核批准后,已开始逐步实施。第一期工程西云书院旧址(中天井)已修复和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杨公祠”(作图书馆用)、科学馆的修复与新建已启动。市政府已把该校校园改造建设列入大理市“十五规划”,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与予以完成。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我校将建成既体现大理“文献名邦”民族特色,又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的花园式窗口学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我校教育手段不断更新。继建成两个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后,1998年建成校园调频电台;为实现校园信息化,大幅度增加硬件投资,加强软件建设,优化潜件配置,充分利用一百几十台电脑开展各年级计算机教学和用于各办公室办公。今年又投资50多万元,建成千兆校园网,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通过NET专线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
3教育科研
编辑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长期以来,历来重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严谨的教风和良好校风的著称,各种管理制度健全。近几年来,全校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相适应”和“争创一流”的要求,积极推进末位待岗制和教职工聘任制,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以教学为中心,促使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1年高考一共录取学生421人,占大理市辖区各学校录取人数的1/3。正式生录取率为78.6%,重点大学上线人数为105人,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最早把91.12%;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特长,每年的中考和高考,都有一批外语、体育、艺术类考生被相关院校录取。该校今年高二和高一年级参加全省会考,生物、地理平均分居大理州第一,化学、历史、物理等学科也跃居全州前列。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两年来有七位教师参加了全省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有五位教师获得全省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其中生物教师张玉代和物理教师李维刚还代表云南省到广东参加了全国的比赛,分获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教育科研方面,该校有11项教育科研课题被省教科院列为省级课题,许多教师的论文在全国和省、州、市各级刊物上发表,在去年有40多篇入编省教委出版的《云南教育论文大全》基础上,今年又有15篇入编。2001年该校高三年级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有11人荣获了全国二等奖,7人荣获省二等奖;英语竞赛有27人次荣获全国二等、三等和优胜奖。其它学科学生参加竞赛也取到了很好的成绩。
4杰出校友
编辑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从1911年正式“省立第一中学”至今,该校已培养了三万多名高、初中学生。民主革命时期名垂青史的校友有: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张伯简、王复生,东北、蒙古地区优秀党务工作者、“苍洱英杰 ”施介,中共地下组织首任省委书记王德三,抗日民族英雄、“白子将军”周保中,著名爱国将领、军事家杨杰等。在文教科技界贡献卓越的校友数不胜数,如:教育家张海秋、寸树生,史学家马曜、刘尧汉,国际生态学家从尿中冯耀宗,哲学家杨贵昌、文学家张文勋,医学专家李树楠、刘尧汉、吴天祜,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景等。云南著名俗文学家李家瑞、音乐家林之音等,曾在校执教。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学生,工作在各条战线,不少人已成为中坚力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