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先导版
宿舍床铺下有一双汗脚直男癌患者穿过的脏球鞋,鞋里有一双坚硬如铁的晴纶混纺臭袜子,袜底脚心最光滑瓦亮处破了一个嵌着毛球的洞,洞里藏污纳垢着腥骚恶臭的黏液风干在了鞋垫上...结痂成了一块泛黄的嘎巴。时隔多年一个舔着肚子的中年老男人腋下夹着个黑包故地重游,蹲下身翻腾出破鞋扣下这块嘎巴猥亵的嗅了嗅,愣举着这块连臭味都没了的半透明体叫眼泛目屎与泪花,说这就是青春。那画面太丑,简直没法看,万物阳痿,残花败柳。
请将该男子自动脑补成金线作家冯唐先生,尽管若有人敢质疑他的身材,他一定肢解了你的心都有。
故事冯唐
冯唐的小说的确是极不适合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倒不是说伟大的广电总局会出来裁剪他那有伤风化的故事,而是他那高度自恋的稠腻文笔是极度怪癖化的,是纯文本式的,是支离破碎的,意淫成电影是需要太多话外音旁白辅助的,虽然冯唐的文学视角里有一种类似日本老牌大作家的灵气,敏感而变态,善于从生理结构搭建人物的性格,善于用生殖器官的碰撞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有时候半文不白的还真有点“修道欢愉处,流光追暮霞”的淫荡奢美。
所以我一直坚信冯唐的故事算搁香港也是不适合被改编成三级片的。稍有阅读经历的人都知道,越是那种网络18线写手攒出来的小黄文越适合被整理成画面,粗浅直接没有任何渊源可言,才是睡前撸管良品。这就好比早年王晶制作的《满清十大酷刑》《素女心经》《官人我要》能够成为一代直男追捧的情欲宝典,甚至还曾在出租屋里和大学女友试着玩过“后门别棍”“无敌风火轮”啥的...而那些横扫欧洲影展的《9首歌》《情色姐妹》《枕边禁书》《感官世界》则深刻纠结的让人面对白花花的肉体依旧硬不起来。冯唐显然属于后者。(好吧,我收了冯唐100块钱)
而这次电影《万物生长》让人意外的是编剧规避了所有原著里那些絮絮叨叨,碎碎念念的自慰与呢喃。抽丝剥茧提取了一个相对干练的剧本结构,在我国电影尺度容许的前提下算是比较巧妙的保留了那些性暗示,尽管在处理一个主流男青年面对女孩与女人这两种心理和肉体的起承转合上还是有些生硬,但主干线方向抓取的还是相当精准的。台词虽然有很多夹生的饭粒,但论筋道的嚼劲绝非同类青春片所能比拟,尽管这两年青春片已被拍的歪掉了,本文尾端我再对此结案陈述。
导演李玉
十几年前我还是个青葱拧巴少年,因先天骨子里流淌着断背的血液,故文艺,清高,敏感,自恋。不喜与同学们勾肩搭臂混迹篮球场,生怕摩擦出爱情。闲暇时光常泡在新街口盗版碟一条街,一筐一筐的淘碟,专爱买那种封面有两个麦穗的欧洲获奖电影和一些还未登堂入室的地下导演作品。其中一部用牛皮纸包着的所谓内部电影上面用圆珠笔写着一行字:《今年夏天》导演李玉。坦白说真是粗制滥造啊!我看完之后还和当时担任张艺谋场记的黎光姐姐说,这电影除了不能上映之外还有没有点别的可取之处么?连光都不打,黑漆麻糊的...黎光姐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觉得这电影别具一格,这些地下导演用自己有限的钱去拍心中的故事,勇于尝试罕见的女同志题材,已经很了不起了!我羞愧的低下了头,心中暗自嘟囔:你们拍电影预算多少也要观众负责啊?看文艺片还看出孽债来了是咋的...
从那之后我对罕有人知晓的李玉导演并没有更多关注,虽然她后来还拍过一部其实特别优秀的《红颜》但我也是事后多年在李春燕大姐的力荐下才看的。直到风波不断的《苹果》把李玉推倒了主流观众的视线中,我也随着话题不止一次看了这部真的特别好看的电影,被范冰冰的洗尽铅华和佟大为的背部全裸吸引眼球之余,深深的感受到李玉成熟了,更会讲故事也更懂得如何抓住当代电影观众的眼球,也依旧保持着她对社会底层的观察。尽管这一丝迟来的好感在《二次曝光》的首映礼上又被彻底剪断,也许是随着时代变化自我审视电影的标准也在变化,也许是李玉身为一个女性导演,无可避免的在艺术探索阶段犯着许多女性导演皆有的毛病,就是在细节上纠结个没完没了,无视线条的流畅与节拍,使得整个电影格局上显得凹凸不均。
前夜我并无期待的看完了李玉的新作《万物生长》客观的说我是意外的,这是李玉个人导演生涯里迄今为止最为成熟洗练的作品,我看见了她拥有了自己过去最缺乏的稳健。彻底摒弃了她过去所沉醉的摇晃镜头(当然摇晃也的确过时了)而是特别沉淀阐述着一个女性视角下的生猛男性动物世界,对一些荷尔蒙散发出来的气息捕捉的从开场便相当精准,完全没有顾忌原著里强势的癖好绑架,却又理性的尊重了原著观察两性的独特视角。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她把自己擅长的支离破碎玩的相当有层次,乱中有序。在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戏码里运用动画和剪影去表现,画龙点睛,既不卖弄又彰显了别具趣味的小心思。(尽管最后夸父追日那段疑似舞蹈的落日剪影...让我想起了周伯通和瑛姑。男女主角沙漠肉搏战那场戏裁剪的只有脑袋,两个人张着大嘴一寸肌肤都看不见很像武媚娘野合历险记)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响起宿舍男生在慢镜头下宣泄着残存的蛮力那场戏,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放国际歌打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山寨。相当克制的把对逝去岁月的眷恋表达了出来,绝比那些圈钱青春片直接播放原版流行歌曲故意煽情观众,让观众哭完之后有种被愚弄了的悔恨感,要高级许多。
这部影片仍有许多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包括也有人反映它的虎头蛇尾,包括对邂逅与别离的处理略显突兀。但我还是认为这不关李玉的太多事,这是原著剧本留下来的,是无法弥补的视觉短板。李玉作为一个标准的小众创作型导演,这次基本上发挥了她的满血实力。必须要特别强调的是,她这次有两位得力悍将帮了大忙,一位是摄影师曾剑,一位是日本配乐大师小林武史。如果说李玉这次的表现可以打80分,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二位艺术家的帮衬。
演员表演
韩庚,本片绝对的男一号。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秋水这个人物展开的,他自私,淫贱,像一只占有欲很强的小种狗,却又因为自负和幼稚理不清内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说实话这个角色不好演,这种原始的复杂心理和生理变化是主人公自己都不清楚的自己,这需要一个年轻又极有领悟力的男演员才能完成,比如黄轩。如果你是熟悉韩庚的,公平的说李玉已经把他调教的很让人惊喜了,李玉最擅长的就是把明星变回路人,再重塑。起码本片韩庚放下了偶像艺人惯有的一些表演恶习与包袱(放下偶像包袱也和他日趋富态的身型和越发高耸的发际线,还有这几年频频亮相的双下巴有关)也非常努力的在捕捉男主角纠结的心理变化。如果你完全用一个演员技术角度审视韩庚,那么他还是有些漂浮的,在很多该邪恶,该果断的,该无情的处理上有些深刻不下去,比如实验室喝酒精的那场对手戏...那场戏也确实很难。当然,我们不必在这个刷脸的时代对一个偶像有那么苛责的要求,看见他的进步就够了,这个进步相较他过往的作品还是长足的。
责任编辑:有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