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家乡区县: 北京东城区

在一个普通学生的一天里,早八点到晚十点,理论上的有效时间是十四小时,中午晚饭两餐饭休息要花掉两小时,零散聊天一小时,漫不经心逛淘宝一小时,几次厕所半小时,刷微博花掉一小时,时不时发点呆半小时……这些时间加起来,当然还有没计算在内的意外时间点,到最后,你的有效时间也没剩下多少个小时了,直到我发现,每个人最终用到的时间,就是这无与伦比的几个小时。

我一直最喜欢那个一心一意的大学生活,昨晚十二点睡觉,早晨七点起床,这是这段时间以来少有的规律睡眠。醒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蹑手蹑脚的洗漱收拾好书包,在微弱的晨光里去买一杯豆浆和两个包子。有时候起的实在是早,便会喝一碗粥然后一边check新邮件。
去上课的路上,一边走就可以闻得到草香,有的时候迎风会吹来柳絮,然后还会过我们学校特有的一座桥,桥下是映着朝阳的河水。到教室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人,帮好友一起占几个前排的位置,开始预习一天的上课内容。

周末的时候在图书馆做习题,在图书馆靠窗坐,眼睛很累的时候从窗外看出去,可以看到一整片奢侈的广阔和植物郁郁葱葱的浓绿。从早上到晚上十点出了饭点一直没有出图书馆的门,这期间没有和任何活着的生物作任何形式的沟通。
那时候我不断告诉自己,在各种方面比我优秀很多,更比我努力拼命的朋友们依然还在狂奔,我却只是在不紧不慢的小跑。

那时候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是往后几个月要做的事情,还是未来几周的事情,还是当天的事情,都有to-do list。收到短信微信或者邮件,说有什么事,马上添加在to-do list 里,电脑上有电子版,邮箱里邮件标记小红旗就会自动有一栏归总,我还有一本小本子,专门用来记要交的作业,没有修改的paper,没有看完的文献等等。

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小本子上写上第二天要做的事,第二天早上起来检查一遍,做完一项就划掉,最后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每一本都被我划得面目全非。

每周有天晚上制定调整未来一两周的工作计划。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周几做什么,几点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情多的时候一天的日程是无缝连接,当时别人看见我的日程总是觉得很惊讶,很怀疑我到底能不能做完。

很惊人的是,我真的都做完了,每一项的红勾,都像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学校有一个很特殊的班级,大约是每个系选取百分之3各种专业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四十多个人的班级。这个班级拥有超额定学分修课并且任何专业课都可以任选的特权。
我看完其他人的课表之后我已经惊讶的说不出话,因为上课不要多收钱,他们几乎人人把课表排的快满出来的。让我一时间恍惚的不相信他们和大学巴不得翘课的其他人上的是同一个大学。

后来学校给了我们这个小班级一个特殊的bonus,就是每个人的学生卡的权限和全校保安一样,也就是说,在黑漆漆的夜里,所有教学楼都是封锁的,我们可以随意进出,可以随意通宵。
学校甚至给我们每个人配了一张办工作一张办公椅,还有一个储物柜,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不受时间环境影响的安心看书和学习。这里每个人,都相当高的自律能力和享受孤独,我们心照不宣的每个人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然后在饭点还能讨论不同专业之间的学术话题。
当日事当日毕,有意外或调整就转到其他日期里去。要做什么马上就做,就算是网购也是马上就买,手机也很少看,有时来信息手机震一下都不管,专心做手上的事。每个人的特点就是自律,我甚至看过很多人的草稿纸,字迹绝对比大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还要整齐。

我也曾经想要寻求无论干些什么都一定要找到人陪伴。只是突然的那一瞬间,可在当你一个人默默的享受努力这个过程的时候,所有事都远隔一千道山一万重水,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我自己就能塑造出我自己的一个世界构架。
和那时候总是需要借助外界给予才可以体验到的幸福比较起来,起码这是自己给自己的,也许看起来就只有这么一点点,但浓度很高,每晚入睡的时候,都怀抱着一种胜利者的心情。

后来两篇paper都发了,我是第一作者并且是唯一作者,专业课成绩也很好,有几门课不出所料是最高,甚至只有十四天准备的雅思也考到了很满意的成绩。

其实,我觉得年轻人抱怨没时间是一件很羞愧的事。因为没时间就其实等于没能力,没能力的人才没时间。我认识的真正自律高效的人,个人时间都能个人把控,因为效率、高效,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把工作都安排的有条不紊。自律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一种本能。

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务必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我。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李嘉诚知道么。没人不知道吧。

85岁,到现在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
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说,“他现在的习惯,就是来自于此。”
“他11岁就逃出来,一路上都是一个人在奋斗,他老和我们讲自己缝衣服,到现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的袜子都是不能见人的,因为他自己缝补了好多次。
“孤独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态。”那位熟知李嘉诚经历的高层如此评价道。在她看来,经历过少年磨难的李嘉诚,早已习惯了孤独的感觉。

这是一个孤独之旅,命运剥夺他的,李要靠自己抢回来。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

自律者,必享受过孤独,但同时享受幸福。
和以前总需要借助外界给予才可体验到的幸福比起来,这样的幸福虽然带着一点儿孤独感,却几乎是完全自主的,就像放在自动柜员机里的三明治,随时想要吃,投一个硬币就可以拿得到。

最后,推荐几本书籍:

NO.1:《意志力》 [美] 罗伊•鲍迈斯特、[美] 约翰•蒂尔尼
NO.2:《Get Things Down》 作者:Brad Fregger
NO.3:《80/20法则》 作者:理查德•科克
NO.4: 《番茄工作法图解》 作者:[瑞典] Staffan Nöteberg
NO.5:《别让猴子跳回背上》 作者:安肯三世

哦,忘了,贴一张清华某双胞胎的时间表。
其实我也不算啥。

wzm1231(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