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是缺席的在场者。它存在于好莱坞电影生产中,以隐秘的方式发生作用。本期专题我们将从性别的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本期【一文】将通过勾勒默片时代梦工厂男女两性力量消长变化的轨迹,揭示出性别因素对电影生产者权力分化的支配作用。本期【一图】会展示美国电影行业和奥斯卡中的性别分布不均状态,以及如今颇具影响力的5好莱坞女性“大咖”。本期【一影】则将展现自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成为第一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后,好莱坞的“第二性”力量。
正文
长久以来,好莱坞电影生产者的典型形象被大家默认为“男性”,但情况并非一直如此。回顾电影发展史的早期,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主流性别并非固定,而是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
技术追求期——女性基本缺席1896-1909
在音乐厅里的歌剧开演之前,一些连续活动图像被维太投影机(vitascope,一种早期电影放映机)投射在巨大的白色幕布上,这被看作是现代电影的雏形。
包括电影放映机在内的电影设备以及相关技术对当时的电影业发展影响重大,托马斯·爱迪生及其财团正是因为手握众多电影设备和技术的发明专利,才野蛮地垄断了当时纽约的电影业,这相应增添了电影工业的男性气质。
在电影诞生的最初十年里,电影是一个人即可完成的事业,而且掌握电影设备的操控技术就意味着可以成为一名电影制造者。一个单独的电影摄影师就可以是一部电影的制片人,一个电影放映员也可以成为移动的电影放映商,这种性质的工作更适合男性去完成。另外,这一时期电影业的盈利点主要来自摄影机和其他电影相关设备的租售,这些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同样需要男性化的技术。盈利点不在电影本身,导致女性在电影创作方面的软优势无法施展。
这一时期男性主导电影,预设的观众也为“男性”。为了迎合男性观众,政治、历险和暴力是这些电影共同的主题。它们是表现野蛮、激进和具有攻击性等传统男性气概的有效载体,是符合男性趣味的电影叙事元素。这一时期的一些女性角色也会选择由男人扮演,特别是喜剧片。而当荧幕上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女人时,她们通常会被塑造成一个具有攻击性的性感娇娃,以满足男性的观影期待。
在传统艺术和涉及娱乐综艺等这些创意领域,女性曾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但是电影的诞生完全归功于科学、技术和利益这些非常男性化的硬性因素。因此在电影诞生初期,电影不论是制造者还是受众均为男人,女性基本缺席。
道德净化期——女性成为主流1906-1919
中产阶级兴起,成为社会主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主要的社会结构变动。这种变动对电影业的影响体现在:其对技术革新的追求让位于对中产阶级观众的迎合。男性气质浓郁的电影产业大概在1906年开始发生转变,主导电影业发展的主流性别变为女性。
已经跨越技术壁垒的电影业在这一时期变成了一门艺术和大众娱乐品,电影业的最大利润来源逐渐由技术垄断变成电影本身。代表社会主流的中产阶级观众自然成为电影长期利润的最重要保证,这意味着电影内容必须符合中产阶级的趣味和道德期待。
“镍币影院”(票价仅为5分钱)诞生于1905年。这些规模小,票价又便宜的廉价影院很快就遍布全国,掀起了一阵“镍币影院热”。“镍币影院”为电影业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利润,危机也随之浮现:它们引起了中产阶级的不满,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中产阶级改革者们同时把矛头对准这些影院,他们认为这些影院放映的电影内容有失体面,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符合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纽约的镍币影院老板们于1909年春自发成立了审查委员会,虽然最终的决策者们绝大多数是男性,但是实际执行审查程序并提出正式建议的大多是中产阶级女性。传统的性别框架让人们相信,女性能够净化电影内容,中产阶级女性的文化品味因此成为大众娱乐的衡量标准。除了国家审查委员会,当时还有八个城市,三个州相继成立了地方审查委员会,其中大部分委员会都特别规定,委员中女性成员至少占有一席或以上。
即便如此,改革者们依然暂时关闭了纽约市的廉价影院,中产阶级对电影业的舆论指责变成了真实的威胁。如果电影从业者想要继续获利,就需要赢得中产阶级对电影的信任与支持。于是在这个阶段兴起了一场由《电影世界》杂志牵头的“改善电影风气”的运动,旨在提升电影的内容层次,深度和社会地位。
不但电影审查委员会中的女委员是电影内容的道德保证,女观众亦然。电影制片人们发现,观众中女性越多,就意味着内容越适合家庭与中产阶级观众观看。这督促影院更多地重视女性观众,“为淑女而放映”。他们用大量的经费重新装饰电影和放映厅,使其适宜为“淑女”参与----“淑女”这个词同时阐明了性别和阶级,表明了电影的社会阶层。
在寻求中产阶级道德合法性的过程中,女性电影人的力量随之显现出来。她们被认为更适合制作出同时满足女审查委员和女观众的影片。这些“干净”的电影,能够顺利通过电影审查,也更能够长久吸引和维系观众。
爱丽丝·布兰奇和路易斯·韦伯为其中翘楚。她们将自己的电影才华与性别特质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时期好莱坞最有权势的两位女性电影人。爱丽丝认为性别赋予女性与生俱来的优势:女性对于艺术,情绪和戏剧有着更高的感知力,因此女性能够制作出更高雅的电影。路易斯.韦博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女性凭借其敏感的天性,能够展现出在以往电影银幕中罕见的情绪。”女性与男性在性别特质上的不同,为她们在电影业迎来了更多机遇。
资本规范期——女性力量式微1915-1928
电影业在1919年发展到一定规模,电影审查运动暂时式微,意味则中产阶级已经认可了这个行业。
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电影行业依然一团糟。一些公司毫无制片计划,另一些公司严格执行缩减开支的策略却逼走了大量明星从而导致停产。如果电影业想发展出一套产业体系的话,它必须得到金融机构专业且规范的融资管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