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作家张北海是纽约的长期住户,自他看《纽约时报》以来,“每天必看它当天的讣闻”,不仅如此,“纽约有一大堆每天必看讣闻的人”。张北海的文章在1989年写道——“八十年代,大地开始震动。美国和英国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物,相当于本行业的猫王和披头士。他们拿起笔来,开始创作现代派讣告”;纽约的另一个“讣迷”玛里琳·约翰逊在其《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里如此交代讣告这种文体在现代美国的兴起。
“我的人物死了没?”——讣迷与丧主
鲍勃·伍德沃德,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之一,以一篇新闻报道和一本书的“讣告”形式等着“深喉”去世就公布。大家都知道,马克·费尔特先生打破了伍德沃德的如意算盘,他自己提前 爆料了。其实在西方热读讣告的风气下,预先为著名人物撰写讣告的方式可谓司空见惯,不仅讣告作者要做足功课,媒体也要留一手,以防日后天崩地陷那一天被动。
书一开篇,本书作者现身说法,从展现一名讣迷分子的迷劲到全景式地介绍当今西方国家里由报纸媒体培养起来的讣告作者(自然,他们都是讣迷)。作为讣告作者,她“密切”关心那些年事已高的著名人物如曼德拉和罗莎·帕克斯(1955年拒绝将座位让给白人的黑人妇女),虽然有着给戴安娜王妃等人写讣告的好机会,但她也深为自己所“放过”的人物如毕加索、迈尔斯·戴维斯等人感到遗憾。被密切关注的人也未必就感到不幸。“玉婆”伊丽莎白·泰勒让玛里琳·约翰逊“怀疑这人永远也死不了”;已故钢琴大师霍洛维兹不仅爱看讣告版,而且“当天见不到自己的名字他这一天就很快乐”!
玛里琳·约翰逊们热衷于如此犯忌讳触霉头的事,固然跟八十年代以来关心上层社会名流私生活的娱乐传统有关,但丧主的“成分”并不仅仅流于著名人物,更多的平凡人等也有机会呈现自己的“如此人生”,此外,媒体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讣告这种报纸文体,这些都说明了普通读者在讣告版面上那么短小的一栏两栏里读到的是别人的一生(浓缩的,真实的,而不仅仅是自己认识的亲友那点事)。
也许这就是有那么多讣迷的原因。他们甚至还有业务大会,本书第二章的题目叫“讣告作者的守灵大会”,玛里琳·约翰逊描写了这群讣告作者的姿态,既有当成事业的,也有当成工作的,大会结尾颇具喜剧效果:美国前总统里根死讯传来,各路人马乱成一锅粥,深悔自己不在报社的讣告作者讣告编辑不在少数。对此,玛里琳·约翰逊说,“请原谅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毕竟是干这个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