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杰出的无名之辈”说些什么?
无论是“不为丧主而收回拳头”的讣告风格,还是在讣告里体现时代特色,无论是版面的持续报道还是媒体的力求变化,总的来说,玛里琳·约翰逊所看到的英国讣告,其实处于“社论性讣告”的地位,是属于媒体认为有价值报道的新闻之一。
除此之外,除了花钱刊载的去世消息(即分类广告)之外,讣告最明显的文化特色几乎都体现在美国式讣告上——那种为普通人写下一生结论的传记,融合了新闻体与小说体的短小文体。当过社会新闻记者的吉姆·尼科尔森认为自己写过的哪怕是最差的讣告,也比干记者时写的调查新闻多活一百年。这是兴趣使然吗?也许说的正是美国讣告的原创色彩,它不仅是一条关于死者的消息,它还是讣告作者精心打造出来的文章,读者也不仅仅是知道一个死者的消息,他还能了解一个陌生人的一生,分享到别人的人生经历。
对中国人来讲,讣告还是一种政治待遇的体现,因此讣告里的是丧主的政治级别,不能越雷池一步又谈何故事与经历?随着90年代都市报的增多,媒体的理念也逐步平民化,出现了普通人的讣告报道。目前的都市报纸中,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等报纸都有类似的版面,其中南方都市报的讣闻版以“记述生命而非记述死亡”为宗旨,让普通逝者也有“社论性讣告”的地位。前面提到的张北海还干过一件事情,计算某一天《纽约时报》共有多少条消息,在1978年《纽约时报》已经大量分叠化,共有两万多条消息。这些分陈各叠各版的消息,无疑与《纽约时报》讣告版的文字一样,都会成为一家报纸特有的产品——或者说,哪怕是细微的一则报道,也能折射出一家媒体的特色与风格,无疑,在讣告版上,更能体现何为人文主义关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