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诗人海子的忌日。
去年的此际,我在共识网贴了《黑漆漆的财宝》,以阅读纪念他。后来抄了其中一段发表在《文化艺术报》。现在,转眼又是一年了。
前天上课,讲1898年鲁迅去南京,我先说了几句海子。说鲁迅的《别诸弟》里面暗含着对于母亲的思念,与海子的组诗《给母亲》可以对读。
《给母亲》里,海子那一首著名的《雪》这样写——
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
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妈妈的屋顶
明天早上
霞光万道
我要看到你
妈妈,妈妈
你面朝谷仓
脚踩黄昏
我知道你日渐衰老
组诗注明“1984年写 1985年改,1986年再改”。可见连续几年在相同的或不同的时间,对母亲的思念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为什么“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我的南方的学生几乎无法理解。在海子的老家、笔者的娘家安徽,俯瞰积雪的屋顶,不是北岛说的“补丁般错落”,而是不同型号的洁白的积木,最多的是“家乡的矮凳子”的图形。母亲坐的矮凳子在儿子的心里是推镜头,越来越大。凳子与母亲在雪中,安庆、安徽、世界都是那方凳子了。
但是,“妈妈的屋顶/明天早上/霞光万道/我要看到你/妈妈,”——那是圣像,有后光的圣像,白雪为背景的圣像。那是霞光与泪光发出的和声。
然而,“妈妈/你面朝谷仓/脚踩黄昏”——从早到晚这样快地过去了,无数个霞光变为黄昏,所以“我知道你日渐衰老”——距离我们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
普吕多姆说:对于母亲,我们只能够让她痛苦而无法让她不高兴。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母亲日渐衰老更震惊、更担心、更伤感的呢?
海子自己“面朝大海”,为什么母亲“面朝谷仓”?
须知“麦地”、“粮食”?“谷仓”在孩子比下都是与“性命、尊严、活着、将来”有关的意象。这是真实的母亲,“不停地用白围裙擦手”的母亲,“收麦这天与仇人握手言和”的母亲,她们终生“面朝谷仓”,而海子自知不久自己会告别母亲而“面朝大海”了。笔者说过,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他的遗嘱。
母亲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玉厚叔,海子是孙少平。海子一定要离开“家乡的矮凳子”了。这是定数,是命运。
再看鲁迅的《别诸弟》——“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两组《别诸弟》写于1900至1901年,彼时周作人才十五六岁,虽然已经能够唱和,毕竟不是鲁迅思乡的全部。字写完“残灯如豆月明时”之后,鲁迅意犹未尽,又添跋语曰:“仲弟次予去春(1900)留别元韵三章,即以送别,并索和。予每把笔,辄黯然而止。越十余日,客窗偶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消魂,兄弟竟居异地!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怨笳,遇羁人而增怨。此情此景,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这“英雄未必忘家”六个字的出处,应该是缘于“母亲”的送别:“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清明马上到了,远在粤西的笔者见不到走了26年的海子,也不能回安徽与母亲一起给姥姥姥爷扫墓,唯有贴上一段旧文寄托哀思——
遗嘱:愿世界祥和幸福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断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
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1.“我已不知道我是谁,是天使还是魔鬼,是强大还是瘦弱;如果你以人类的名义毁灭我,我只会无奈地叩谢命运的惠顾。”
——以颤栗的心聆听巴比伦花园里啼血的悲泣,我们度过了2003年3月26日——诗人海子的第十四个忌日。
2.当年闻一多先生悼念早夭的爱女写了葬歌《也许》,说“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如今“咒骂的人声”已被活活改为“腥红的炮声”了。那炮火硝烟的背景是绝望的老人、受伤的妇女和无助的孩童;是破碎的坦克和燃烧的油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