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古镇

家乡区县: 云南省大理市

喜洲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 “
全貌
全貌
喜州商帮 ” 。孕育了以 “ 严、董、尹、杨 ” 四大家为首和 “ 八中家 ” 、 “ 十二小家 ” 的民族资本家。[1]
2农村经济
编辑

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993万元,2006年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喜洲镇风貌2
喜洲镇风貌2(18张)
达1057万元,财政实现了年均递增6%。2006年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完成19.057亿元,年均递增10%。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310元,年均递增6%。仅2007年1-8月份,财政收入完成76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68.3%,上年同期的133.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7万元,为年初预算736万
喜洲镇
喜洲镇
元的77.04%,上年同期的176.1%;总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收192万元,增幅为33.5%。[2]
喜洲镇属坝区,因气候、土壤及社会因素,历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一年两季,大春以种稻谷、包谷为主,小春以种小麦蚕豆为主,少量种些碗豆、油菜、洋芋。1990年,大理市政府在编制农业区划时,将喜洲镇划定为粮食主产区。
喜洲镇有森林面积12480亩,树种有云南松、杉松等。苍山缓坡宜种茶:喜洲镇的手工业源远流长,商贸经济发达。喜洲镇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在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喜洲商帮”。喜洲的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因此可以说,了解大理和白族,不能不首先了解喜洲。[3-4]
3资源环境
编辑

地域地貌

花甸坝风光
花甸坝风光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东抵洱海岸边,西依点苍山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南隔鸡鸣江,与湾桥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洱源县接壤。喜洲镇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不包括洱海水域),平地和缓坡约占30%,山地约占70%,镇域内南北长14公里,苍山脚至洱海边平均长4公里,呈缓坡形长条状,即喜洲镇村落分布的坝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
山脉

云弄峰:是点苍山最北峰,在喜洲镇西北部。峰脉起源于洱源县腊平地区云峰山,相传因玉女弄云,故名云弄峰。海拔3600米,北连卧牛山,东至周城,西达鸡茨坝。北麓及箐
喜洲镇
喜洲镇
口有铁矿,植被为针叶林。
沧浪峰:在喜洲西北部,为点苍山第二峰,因地形起伏像波浪故名沧浪峰。海拔3546米,南接五台峰,北连云弄峰,东达美达村,本接花甸坝。山峰麓及峨莨哨有铅矿,植被为针叶林和灌木林。
五台峰:在喜洲镇西部,为点苍山第三峰。因该山峰由山麓至山顶共分五个台地,故名五台峰,海拔3767米。南连莲花海,北连沧浪峰,东达庆洞庄,西至雪山河与漾濞脉地接壤,北麓有铜矿,花甸坝有金矿,深溪有银矿,植被为针叶林。
冲积洪扇

喜洲镇地形地貌呈现明显,霞移溪、万花溪、阳溪及周城河、美坝河等支流,由于苍山坡度大,洪水冲积在箐口形成冲积洪扇,为砂石堆积层,面积约2平方公里,支流冲积而成沙坝,如唐梅寺坝、狗街坝、积善邑坝、峨莨哨坝等。由于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冲积扇和沙坝逐步被开垦利用。
盆地

云弄、沧浪、五台三峰山麓至洱海边属高原盆地,呈斜长形,面积5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坡降为2.5%,村落、农田点缀其间,似江南田园景色。
海滩

洱海鱼鹰
洱海鱼鹰
苍山霞移溪、万花溪入海口处,由于大量沙石堆积,形成三角洲型的沙滩。沿海岸线较直处,因风流冲刷,也形成沙滩。新建西洱河电站,洱海水位下降1~2米,沙滩向前延伸扩大。村民在沙滩上填淤泥垦殖或建盖房屋。为保持州人大常委会法定的洱海水位为1972米,下关建有控制闸门。

阿姞露娅(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