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隐藏世界的能力(上)

家乡区县: 湖南省雨花区

我是个傻傻的没有什么技能的人,所以在这里看到一两百个答案,不由地既惶恐又羡慕。我没什么技能,大抵是因为我觉得技能的习得需要时间和实战的磨砺,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学会,而我又是懒惰和懒散的人,所以只剩下了临渊羡鱼的份。仔细想想,较短时间学会又对生活帮助很大的技能,还是有一些的,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无非是客套、开车和打麻将三样,而遗憾的是,我又统统不会,显著地落后于时代了。

题主提了这个问题,大抵是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生活的诀窍”,“人生的必杀技”等等。这估计也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过很多年前,我就可悲地断了这个念想。我发现,好的技能虽然实用而高效,但通常具有“领域特殊性”的特点,即一个技能只能解决特定的一类问题,却很难对整个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斩获整个战役的胜利,这一点爱打游戏的朋友可能有同感。而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要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比如“三观”。

我发现“毁三观”是一句挺傲娇的话,因为若一个人连三观都没有树立起来过,又何谈一个“毁”字呢?建立一个“好”的三观确实不容易。而在三观中,世界观又殊为重要,统领着人生观和价值观。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你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而这又决定了你需要什么样的一连串技能的组合(“技能包”)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所以,谈什么技能能(或者可能能)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如先谈谈你的世界观。

那就谈谈我的世界观吧(准确地说,只是残缺的世界观,因为我的世界观还没有建立完整)。我认为,在我所见所感所知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或者多个)“隐藏的世界”。我对隐藏世界的存在深信不疑,几乎上升到信仰的程度。那么怎么才能确信隐藏世界的存在呢?举个最通俗易懂的例子:你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里搜索,在微博或者其他社交网络里寻找,都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可信的信息:明天哪只股票会涨停。可是,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少部分人知道明天哪只股票会涨停,比如亲自坐庄某只股票的操盘手,可在公开、可见的互联网世界里,用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你都无法直接得知哪只股票会涨停。也就是说,这个东西确实存在,可是你看不见。你看不见的世界,就是隐藏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很大,大过你的想象。

但是另一个方面,通过公开、可见的信息,通过对显性世界的观察和分析,也可能一探隐藏世界的奥妙。比如每天的时政要闻,可能就暗藏着“哪知股票会涨停”。举个最近的例子,关于习总仿俄,20日早间有一则新闻争取在习访俄期间签订天然气协议,结果金洲管道(002443)等天然气管道制造公司在21日就涨停了。也就是说,任何人,不需要什么内幕信息,只要在20日上午看到这则新闻后买入这只股票,就能在第二天收获涨停。而如果你只看了这则新闻,仅仅是止于“知道”了新闻字面上的内容,或者编个好笑但速朽的段子调侃一下,那么这则新闻对你的生活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所以,对于隐藏世界及其意义的笃信,让我去追寻一个伟大的技能:对隐藏世界的洞察力。

知乎上有几位新晋高手,已经展露了他们对隐藏世界的洞察力。比如@南山子先生说(大意是)他只要根据公开可见的新闻就可以推测出高层未来的政策走向;比如@飞鸟冰河大侠分析伯恩“借助电话黄页获取陌生人住址信息”,其实包含了“多种语言交流、试探、区域散布判断”等多种技能,而他自己就是具备这些技能的“调查员”;比如@徐湘楠小朋友看《西游降魔》看了五、六遍,因为他要把“所有的情节都过滤掉,只考虑作者的创作思路”,这样他才算“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而他自己写小说时的创作思路是画在AutoCAD上的)。写到这里,我似乎可以武断地说:一个聪明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一定程度的对隐藏世界的洞察力。我在以前的回答知乎上的「名人」是如何写出高质量答案的?中说,一个好的回答,不仅应看到题主问了什么,还要看到他潜藏的思维限制,然后帮助他打破这个限制,由此可见这种洞察力在知乎也是颇为必要。

不过遗憾的是,洞察隐藏世界的技能,没有教程,没有老师,也没有习题集,这个技能正如它要挖掘的对象一样,本身就是隐藏的。也就是说,要想掌握洞察隐藏世界的技能,必须先洞察出这个技能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同时,洞察隐藏世界的技能本身又隐藏在隐藏世界中,所以,我们每多一发现一次隐藏的世界,就可能多寻找到这个技能的一点踪影。

有很多踪影来自文学。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好的小说就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读者直接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则由作家构建在水面之下,等待读者去发现。这个观点让马尔克斯颇为受用。知乎上有个问题讨论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妙在哪里?很多人不知道鲁迅的这句开头隐含了他的视线变化的信息:先看到了一棵,然后头转了一下,再看到另一棵,然后再抬头看到夜空。如果读者看出这种动作暗示,他就更能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作者(也就是观察者),去观察眼前的这幅画面。类似的,在库切的小说《等待野蛮人》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隐藏“镜头”的由近至远的层递变化:第一段写“我”对“他”的特殊眼镜的观察,距离很近;第二段镜头拉远一点,提到“我们坐在旅馆最好的房间里”,以房间为空间尺度;第三段则后退到更大的空间,“这是镇上食宿最好的旅馆”,并随之展开了故事的部分背景信息;第四段则继续拉到宇宙星空的背景俯瞰众生(“在屋顶上,借着月光,我可以辨认出其他睡觉人的身廓”),并亲扫一笔拉长了叙述的时间跨度(“我年轻时到过首都,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那儿”)。然后故事的大幕就拉开了。这种“立足点”的变化是营造故事的好手段,但如果你不细细品咂,又怎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呢?

上段的例子,其实是开启“作者模式”的例子。即虽然我们通过信息媒介(书、报纸、电视、互联网等)获取各种信息,是一个读者的身份和视角,但是我们可以提醒和训练自己去开启“作者模式”,站到作者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信息,模拟(哪怕是基于虚构的模拟)作者的动机、手段、策略等,然后就能窥探出原先无法察觉到的隐藏世界。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盯着荧幕本身,而是想象出一台摄像机,把自己当作扛摄像机的人或者机器,去分析画面拍摄的机位,那么也许立马就会有种“做导演”的感觉,也许导演的某些小心思小算盘也能够猜到几分。

但是从“读者模式”升级到“作者模式”也是殊为不易,一个原因是,由于“关注/订阅”这种模式的发明,我们都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被饲养者”,再加上“营销”、“公关”这种意蕴丰富的学问的出现,使得我们既无法(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和获取信息,又被诱导着形成对这些信息的种种肤浅、僵化的看法和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被优雅(对,“优雅”)地训练成了一种“读者”。我们满足于接受各种明星八卦、荤素段子、心灵鸡汤、成功秘笈、秘闻轶事等等毫无用处的信息,我们满足于“看过”、“听过”、“知道”并且告诉别人自己“看过”、“听过”、“知道”各种流行的文化产品,我们追逐热点、热衷于谈论各种时新的热门话题、新闻和趣事。我们被一个发光的耀眼的世界所俘获,却对水面之下更大的世界浑然不知。

Dawnnnn(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