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在静水中,万物的倒影才不会扭曲。
惟有平静的心,才能充分感知世界。
——哲学家汉斯·马格里奥斯
前言:这一篇真的是碎碎念,很神经很无耻的某一天的碎碎念。
每天在地铁上来回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我难得的自由时间。这一段路程,不觉得挤,也不觉得疲累,捧起书本就忘却了一切。工作上的碎碎念,家里的一箩筐需要惦记的事,书本就像魔法,令这一切都暂时退却,仿佛进入一个真空的幽静又神秘的大花园,在其中,我裸着灵魂安息,又好像是光着脚快活地跳舞。这般绝对自由的时刻,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好的,读到好文字时更觉无比珍贵。
最近捧在手上的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没错,就是那本以她的照片为封面的书,她单手托着下巴,面向前方瞪着一双孤独深幽的眼睛,指间夹着一支烟,不羁,谜一般的沉重。也许许多人在作者写出这本书的年纪(23岁,好年轻)就读过了,早就听闻她的大名,却拖到今时今刻才动了看的心思。恰巧在我已充分体验过孤独与寂寞为何物时才与它相对,这未尝不是最好的机缘。
书中的语言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同样有写小说野心的人看时一定会热血沸腾,书里所描绘的贯穿每个人的盖世的孤独感更是冷冷生风,就像这个强风呼啸的清明之夜,刮起心底潜藏已久的暗流,总有一些透彻心骨的思绪扑面而来,无处安放。
不想重复小说中的人物心理。使我想到的是小说之外的现实世界——我们每天从中醒来也从中睡去的世界,我们积极生活,艰难成长,投入社会潮流,关心幸福与不幸福,这一切生活表象之上,总想弄个明白,最本真的生存意义在哪里?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无论是亲人密友,还是途经的陌生人,千丝万缕的交汇之后往往发现,原来在世界面前,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实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相对。孤独——这孤独与生俱来,难以摆脱。
豆瓣上有一段评论是这么描绘的:“有这样或那样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他们亲密,因为谁是谁的老婆,谁又是谁的父亲。但他们的里面又似乎是空荡荡的,如果你把脚伸进去,能听见风拍打的声音。”
我们一向渴求“茫茫人海中惟一灵魂之伴侣”、“高山流水”般的知音,看来都只是一种美好的努力而已,无限接近,难以抵达彼岸。寻觅的路途那么多那么远,因而这个世界上留下了无数倾诉者的故事,任何一种艺术中你都能轻易翻得到。可惜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倾诉,争吵,讨伐,忘记了安静地咀嚼其实比一切语言表达都更加接近声音本色。
人们聚在一起时,大多会问:你的年薪有多少了?你们去哪里旅游了,花费多少?你住地的房子均价多少?你会在哪家网店海外代购?你的孩子在学什么特长?你有没有想过换工作?你的城市买车限号吗?你们常常吵架吗?你想创业吗?
人们总是好奇别人的生活,借别人的故事短暂抽身,互相发泄情绪,交换不幸。
大家都很忙,你的父母或知心密友可能偶尔会问:你过得开心吗?
一定不会有人这么问你:你的灵魂安好吗?你孤独吗?你会莫名其妙地想在雨中奔跑吗?你会在树林里、海边做爱吗?你会折一枝春天的花插在窗前吗?你会对着月光整宿发呆吗?你会眺望天边的彩云温柔地做梦吗?
那些我们不会对人说出口的隐秘话语,不必示人的沉默一面,其实才是更想表达的自己。而别人不会关心你的内在,他人只能是陪伴和稀释,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
之所以越来越沉默,就是觉得倾诉不仅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反而会给别人增加情绪的困扰,每个人的生活位置他人都无法代替,每个人都需独自摸索着走向自己的心智,然后是心智之上更邈远的灵魂。能够为自己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欲望的支配,尽量说爱人的话语,尽量去倾听,尽量把心打开。
看这个乱世越来越浮躁,很想把这样的体验告诉每一个人。
今天晚上翻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些人在追击某国字号富二代“认真练习日狗大法”的微博内容,摆出观点,犀利抨击。听说微博上正方和反方以及中间观战的一方将这起不道德言论风波搅得相当热闹。我就纳闷了,大家都好闲啊,好有心情啊,这位博主究竟有多大的言论价值,值得这么多人耗时耗力地投入口水大战。你们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吗?
这场口水战很快会翻篇,被新的热点事件覆盖,一浪拍死一浪,这已经是当下网络事件发力、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每一起风波来临,总有无数推波助澜者。短暂的人生有多少值得驻足的风景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该经营的生活,假借他人口实来表情达意、转移情绪、寄托心智实在不是聪明的举止,最终于自己毫无裨益。而且,真正该我们猛力发问和持续关注的事儿,大家反而视而不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