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通过电脑看了张艺谋最近执导的的影片《归来》,感慨良多。对文革,官方一句“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似乎就对其盖棺论定,从此,文革研究被划为禁区。其实,种子沉寂于泥土并非就意味丧失了生命,高压打杀下的噤声只是代表人民对此敢怒不敢言。在合适的地方,比如说海外,文革研究一直如火如荼,文革流行的语录本、红宝书、大字报已被收藏者炒上了天价。在合适的时机,比如说当今,对文革的反思也浸润于学者直至大众的头脑,影片《归来》就是这一反思结出的一枚硕果。
不同于文革刚结束时的“伤痕文学”,伊不过是累累伤痕的直观展示,虽血淋淋但过于外在、浅露、直白,表皮惊悚但并不能鞭辟入里,尽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须经时间的沉淀方能发出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并获得撼动它的的力量。“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评价)一直是中国文学传统,于细微处听历史天空隐隐风雷,于琐屑处展历史宏阔辽远画卷更是中国文人惯用手法,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激越铿锵的乐曲声中,在一帮少女昂首挺胸、振臂摆腿、甩腰提胯、持枪操练的豪迈舞步里,《归来》中的文革及对文革给人们你心深处造成的戗痛徐徐展开了…
三对关系:集中体现在陆焉识一家父女、母女、夫妻之间。丹丹为了跳《红色娘子军》中的女一号,在政治的高压之下不惜与父亲划清界限进而出卖了父母见面的时间地点,直接导致父亲被抓,因父亲右派身份影响跳吴清华目的实现剪照片;母亲冯婉瑜恶其行为因之母女反目,丹丹改行做纺织厂女工、住宿舍母亲一概不知,丹丹回家母亲一贯漠然待之,全无母女亲情,以致丹丹发出“我的坏你都记住了,唯独记不得我的好”的呼喊;丈夫陆焉识归来,妻子竟然不识,只能以方师傅、念信人身份出现。在风中,在雨中、在雪地里,孤独一人时,陆焉识陪伴时,5号的火车站,冯婉瑜那挺拔继而伛偻的身躯,渴盼的眼神…,文革,你叫人父女不是父女、母女不是母女、夫妻不是夫妻!
三个家庭:陆焉识一家;素珍一家,素珍的丈夫自杀了,素珍一人孤独度过残生;方师傅一家,方师傅至今关在狱中,其爱人对造访的陆焉识大声责詈、愤激质问。在这里,文革的悲剧,就从陆焉识一家延伸到了许多普通中国人的家。进而延伸到了中国大陆每一个家庭。作为文革中的“工宣队队长”,方师傅可能是文革的获利者,这其中包括了对冯婉瑜情感的侮弄也许还有肉体的蹂躏,但最终,他也是文革的受害者,他的家庭也完成了文革受害者角色的转换。
不惟如此,以背景出现的寥落的街区,样式陈旧、斑驳的建筑,老式的公交车,陈旧的火车站,隆隆作响、载满货物的蒸汽机车,铁制狭窄逼仄的立交桥,灰黄两色为基调的服装,腹内无食、面有菜色的街人、旅客,无不折射出文革期间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悲惨事实。文革之害,罪莫大焉!
最后谈谈这部影片或可改动之处,若如此,也许更完美。一是影片结尾,陆焉识陪冯婉瑜去车站接“陆焉识”,应以闪回的方式映现时代的变化,因为字幕告诉我们,是许多年以后,用代表不同年代的流行音乐,用建筑物外立面不同年代的不同装饰,用人们服装颜色、样式的变化,用街上行驶汽车的变化,用站内驶过的火车的变化,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等等。这样,就会增添历史的厚重感,也会使文革对人的影响延伸至当今,更易引起当今人的反思;二是《归来》的片名过于平实,也缺乏艺术上的美感。其实用《融》也许更贴切,大西北归来的陆焉识,融入了社会,融入了与丹丹的父女亲情;丹丹与冯婉瑜,也因“念信人”的忠告,搬回家中居住,融入了母女亲情。可陆焉识就是融不进与冯婉瑜的夫妻情,融不进家庭,此时的“融”,成了一家三口的坚守、渴望和期盼,最后,这种“融”却成就了另一种“融”,那就是融于对陆焉识归来的渴望和期盼,融于对政治昌明、法治勃兴、经济进步、人性回归的渴望和期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