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1498—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毅,亦作襄敏,揭阳人(今隶汕头市区)。嘉靖丙戌进士。历官兵部尚书,总督宣大。著有《稽愆集》、《东涯集》,列入《耆旧集》,近年其后人辑有《翁万达集》。
翁万达生平
嘉靖五年
(1526,29岁)登进士第。
嘉靖十二年
(1533,36岁)翁万达升任广西梧州府知府,数年之间,声绩大著,有“治行第一”之誉(明•王锡爵《翁襄敏公神道碑》)。
嘉靖十八年
(1539,43岁)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征讨,被升任为广西按察副使,专职协助主帅征南事,其剿抚兼施之谋划俱为主帅采用,迫使莫登庸乞降,由是显露其军事才能,晋为参政,再擢四川按察使。
嘉靖二十三年
(1544,47岁)改陕西布政使,次年加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其后再以左副都御史任兵部尚书(据《明史•本传》,万达后晋至右、左都御史),统理北方边防务,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他深谙边务,通悉敌情,对内则整肃奸贪无能的官员,任用贤能。本身率先垂范,曾亲自带领将士驰骋疆场,使敌军望风丧胆,惊呼“翁太师至矣”而纷纷败退。统边五六年间,打了多次胜仗。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并使原每年150万两之边费减少一半。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
(1548,52岁),因父逝世,按例南归奔丧,北方边关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严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后竟被削职为民。
嘉靖三十一年
(1552,55岁)回乡途中,于福建上杭背疽发作而逝世,葬于大埔三河镇。此时嘉靖帝又起复其为兵部尚书,准备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于事无补。
明穆宗隆庆元年丁卯(1567)死后十五年,追谥襄敏,赠太子少保。
荣誉及成就
翁万达以军事家、政治家著称,的确不失为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万历朝首辅,大改革家张居正就曾对其作出了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指翁万达)屈一指焉”的评价。《明史》对其推崇尤高:“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者,万达称首。”其本传长达3000多字,比同朝名相、阁老,如高拱、徐阶等人的传记还长。此后,翁万达一直广被褒扬,深受后人敬仰,被誉为嘉靖中叶“第一边臣”、“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海外潮人的足迹,其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竟多达100余处。
诗词特点
博学敏思,才气纵横,善诗文,“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并“好谈性理之学”(《明史》本传)。有不少诗文传世,备受推崇。如明•郑?称其“学闻至道,文率性成,笔引千钧,心雄万变”(《刻东涯集书后》)。清冯奉初则称:“经世之文,非小儒所能及。”(《潮州耆旧集•东涯集题辞》)。 其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却境界宽阔雄浑,内容丰实,情真意切。内容有行边拒虏、思乡怀旧、写景抒情、借古咏怀等几类,其中尤以行边拒虏的边塞诗为多。如《朔州道》:“柳枝侵夏意仍怯,山麓出泉寒不流。我已十年穿虎窟,地今四月尚狐裘。思乡路远频挥泪,报主身轻何所忧。不惜千里求死士 ,戈雕直向古丰州。”一颗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虽未刻意雕饰,却意境开阔,感情真挚,可谓慷慨悲壮。
牌坊街——翁万达“少司马”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少司马坊,在大街。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建。”
翁万达,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金平区鮀浦镇)人,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号东涯。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少司马”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坊字北镌“大总制”:下镌“明赐进士、兵部尚书、三边总制、谥襄敏翁万达建”,旁镌“皇明嘉靖廿五年立。民国十三年六桂堂重修。”坊字均系官名。司马,《周礼》六官之一有夏官司马,掌军事、军需等事。后代以大司马称兵部尚书,以少司马称兵部侍郎。总制,即总督。明武宗尝自称“总督军务”,臣下避之,乃改总督为总制。
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1924年曾由翁氏子孙重修。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第三层正中系一双面镌刻行楷“圣旨”二字竖额的花肚,雄伟壮观。
坊拆卸于1950年。2009年按原貌复建于东门街口南侧。下枋镌“明赐进士、兵部尚书、三边总制、谥襄敏翁万达建。皇明嘉靖廿五年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