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惜阴》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使陶侃懂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
《送子三土》
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希望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俗称“河布”)。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