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大庙,位于县城之北9公里,古名善板祠,唐改名七曲寺,南宋又改名灵应祠,元改称文昌帝君庙,明清则改称太庙、大庙。自唐、宋两代皇帝将梓潼神追封为“王”的爵位后,地方政府即从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开始,按王府格局续修七曲寺,建成后即敇庙名曰:“灵应祠”。又经历代维修扩建,整个建筑共占地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从而形成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王宫建筑群。今存元、明、清之殿宇亭台23处,以真庆宫之百尺楼、正殿、桂香殿为中轴线,其余建筑物,则依山造势,顺其自然,向左右延展。整个建筑集南北风貌于一体,既有如正殿、桂香殿、天尊殿的雄伟庄重的北方风格,又有如风洞楼、瘟主殿等建筑雅致奇秀的南方风韵。这片古林深藏的洞天福地,因其建筑群错落有致,风格殊异,突显“林富其幽,山壮其势,水秀其姿,洞观其邃”的特点,不少古今人士均称其是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庙宇构筑方面的具体实践。主要建筑有:
啓圣祠 又名圣父殿、啓圣宫,为供俸梓潼文昌之父显庆慈佑仁裕会德王张隆祖的殿宇。殿广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檐柱四根,内四柱有收分,前后用乳栿,单檐歇山造,脊饰火铢,复盖灰色筒瓦。四隅翼角斜栿状,前詹施柱头斗拱四朵,补间铺作斗拱二朵。内壁绘有壁画二祯,地面用灰色大砖镶成太极图形,该殿无始建年月的铭文,据其形制推断,当属明代始建,清代维修。殿前悬有果亲王(康熙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撰写的“张翼精英”横匾一通,梓潼知县刘国策亦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立有横匾“观文成化”一道。
白特殿 古名善板祠。又名恶子祠。《华阳国志》载:“梓潼县,郡治,有善板祠”即此。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代维修,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重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知县蒋仕椿倡募培修。殿宇为大木结构,截面呈正方形,六椽栿,重叠而成,采用减柱法,减去一内柱,梁架置于前后撩詹枋上,不置于柱头之上。柱础为明式复盆状。无斗拱、雀替。梁栿三间施以驼峰,迭垒而成六椽栿梁架。殿后壁为山,有一山洞,高约1米,深2米,洞底有孔穴,呈漏斗状,深浅不等。道家称此洞为“紫府飞霞洞”,赋诗称“飞霞龙洞接灵关,变化文昌第一山”,民间传说张亚子年轻时,常骑竹马(金竹棒)从此洞去陕西咸阳读书,早去晚归,神速异常。洞前尺许高的须弥座上,塑有文昌骑白特像,侍神为天聋、地哑,背负琴、剑、书、箱作行进状。殿左右墙壁,有四幅石刻壁画,其内容为:文昌披发执剑,站立望水亭前,眺望滚滚潼江水洪流;文昌骑白特行进图;文昌穿便服,挽发髻,盘坐盘陀石之禅定状;文昌穿朝服正坐状。惜大部残损。殿左右悬挂楹联颇多,主要有“骑来白特能空骥;为尔苍生始出山”。“星耀三台,伫望吉云萦渭北;灵钟七曲,还期华月照关西”。“宏化二千余年修善修福;现身一十七世为国为民”。较珍贵者,为明代文人冯梦龙先生所撰之联,联文曰:“梓潼帝君乘白特下临凡界;三清老子骑青牛西出函关”。
七曲山大庙,是文昌帝君祖庭,号称“帝乡”,是文昌遗迹的集中地,除上列各殿、楼、亭、台之外,尚有时雨亭、吉阳堂(1993年改建为观音堂),饮马池、灵官楼、五瘟殿等,均是开发旅游产业的好景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