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主要的危险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面临省内发展战略边缘化的危险,另一就是经济发展区域边缘化的危险。迎接挑战,抓住机会、机遇,淮安只有做足做活区域经济发展这篇战略文章,依托长三角,呼应“三沿”开发,优化、整合经济发展资源,激发发展动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才能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与时俱进,迎头赶上,创造辉煌。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偏南接扬州市,南邻安徽省,西连宿迁市。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现辖4县4区。淮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年轻的工业城市,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但淮安却是江苏经济凹地,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十一五新一轮规划,面对江苏的“两个率先”,面对全面建设小康淮安的任务,淮安经济发展必须做好区域经济这篇大文章。
一、淮安经济发展的战略处境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区已经成为是最活跃的经济区,是世界经济发展重要的发动机之一。今后一段时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在推进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和全方位开放之后,相继又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进而又提出了“东部辉煌”战略。而其中“东部辉煌”战略就涉及到淮安。再环视中国大区域经济发展,淮安离长三角经济区最近,紧邻长三角这个中国经济的龙头、发动机,商机无限,但要注意边缘化的危险。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三沿”战略——即沿江战略、沿海战略、沿东陇海线战略,目的是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加速苏北苏中工业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然而,由“三沿”构成的虎口型发展战略中,淮安虽处虎口形中心,但却独独没有淮安的一席之地,淮安被实实在在地边缘化了。
二、淮安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
(一)基本情况
统计显示,2004年淮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79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30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97元,比上年增长13.1%。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1:46.5:30.4变为22.3:47.1:30.6。
到2003年底,淮安有工业企业3.8万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1%,比2002年增加2.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94户,完成增加值104.5亿元、销售收入342.7亿元、利税47.8亿元、利润1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22.4%、21%和29.1%。
淮安79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92%为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仅占8%。大中型企业65户,实现增加值53亿元,占全市50.7%;小型企业729户,实现增加值51.5亿元,占全市49.3%。在大中型企业中,市重点企业60户,销售超亿元企业36户,销售超10亿元的有4户。2003年淮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4.4亿元,利税4.4亿元,淮阴卷烟厂销售收入33.9亿元,利税22.7亿元,清江石化公司销售收入19.4亿元,利税2.7亿元,韩泰轮胎公司销售收入10.1亿元,利税7211万元。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淮安工业初步形成了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和烟草等五大支柱行业。
(二)产业特点
1、经济总量偏小。2004年,淮安GDP为500亿元,人均GDP为9597元(比全国人均GDP还低900元),江苏省的GDP为15512.4亿元,人均GDP为20000元,分别为江苏省的3.22%和47.98%。
2、产业规模有限。从2004年的统计数据看,淮安没有一家销售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在大中型企业中,销售超亿元企业36户,销售超10亿元的有4户,产业的规模明显偏小,还没有产生明显的规模效应和规模效益,还没有形成特别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淮安工业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主导产业上下游延伸不够,产业链条较短,形成不了有效的产业雁阵。另外,截止目前,淮安仍然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3、结构不尽合理。2004年淮安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7.1:30.6,与2003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8.9:54.5:36.6比较,可以看出,淮安的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大,农业大市昭然可见;第二产业虽有较大比重,但那是小规模下的大比重,淮安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远谈不上工业强市;第三产业虽然占有相当比重,但多是传统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成分较少,高附加值的独创性服务业更是少之又少。
4缺乏核心技术。2004年,淮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属高新技术产业的81个,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6.04%,说明新技术和信息化尚未真正成为淮安技术进步主体。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不大,高新技术增加值还偏少。二是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速度不够快,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5、品牌成熟度低。老品牌少、知名品牌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少,这就是淮安品牌的现实。区域品牌成熟度低,直接影响所在地区的知名度,直接影响区域企业的信誉度、美誉度,也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三)后发优势
1、资源优势。淮安有520万人口,拥有大量的劳动力;拥有探明储量达1800亿吨的岩盐矿藏,丰富的凹凸棒土,丰富的绿色农产品,丰富的水资源和水产品等等;
2、环境优势。通过四年的综合整治,淮安的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居家环境业已形成。
3、区位优势。淮安地处江苏腹地,自古就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美誉。区内河流纵横,水运发达;高速公路已四面连网,出入便捷;铁路穿城而过,客货两便;港口码头、仓储站场齐全,现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
三、区域战略环境下的发展方向
在战略背景下分析淮安,就必须在战略背景下谋求淮安经济的发展。谋求淮安经济的战略发展,一要定位清晰,二要规划科学,三要整合到位。
(一)清晰定位,依托长三角发展淮安
长三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风向标,跟上长三角,就等于把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和上中国经济发展的节拍,因此,淮安经济发展依托长三角、紧跟长三角、融入长三角至关重要。
一是充分利用长三角市场。长三角既是巨大的生产市场,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其市场供给和需求都非常庞大。淮安应对长三角市场进行科学严密的市场细分,采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选择淮安具有优势的产业、产品,锲而不舍地投放长三角、打入长三角,进而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产业产品市场区隔,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融入和共生的关系。
二是充分利用长三角资本。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充分利用长三角的资本市场和资本,对于淮安招商引资,对于淮安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成熟进行资本运作都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三是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信息和技术。在长三角,不仅有巨大的资本流,更有巨大的信息流,它包含资本信息、产业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服务信息、物流信息等等,浩瀚而迅捷。与此同时,长三角还拥有配套而完善的制造技术、服务技术和金融技术等。捕捉到一条有用的信息,采用一个有用的技术,都可能对淮安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人才。人才是发展之母。依托长三角,不能不引进并利用长三角的人才。引进人才,就是要把发达地区开放的思想、先进的市场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带到淮安来,让它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进而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发展一片的引智效应。引进长三角人才,方法要多种多样,方式应灵活多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租,可借,可共研等等。
五是科学吸纳长三角转移的产业。理论上讲,长三角地区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淮安面临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会,但淮安在具体的承对和吸纳过程中,一定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出发,科学地吸纳转移产业,选择注重环保、讲究配套和关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成长性的项目进行承接,绝不能选择只满足一时的GDP增速而牺牲淮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二)双向辐射,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战略
1、沿湖战略——打造现代农业
沿湖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大运河、淮河、盐河等地区及其流域、灌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探索农产品就地转化的新途径,稳步推进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实现以农养农、以农富农,以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
2、沿河战略——打造现代服务业
2005年,江苏省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吹响了江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号角。身处江苏腹地的淮安,要充分利用水网密布、河流纵横、航道发达,公路四通八达、网络完善、江苏枢纽,铁路贯通南北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大力开发商铺服务业,大力推介旅游餐饮业,大力完善金融信息业,大力培育会展培训业,大力做强文化体育事业……凡此种种,南来北往汇聚,东西两厢折中,实现吃、穿、住、行、玩、娱、乐一体化、系统化,使淮安的服务业成为承接东西、呼应南北,坐观市场、修心养性的“中心福地”。
3、沿路战略——打造现代工业
客观地说,淮安的工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淮安工业、提升淮安工业、使淮安的工业高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淮安工业,大的战略应是呼应长三角、配套长三角、服务长三角;总的布局,应是沿路战略。沿路战略又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沿干线公路发展现代工业;第二层,沿铁路发展现代工业;第三层,沿骨干航道发展现代工业。
在发展淮安现代工业的过程中,除进一步加强淮安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外,还应重点从淮安的市情出发,着力打造高科技工业和高科技农业。一是信息时代的IT产业;二是优势资源的深加工业。如,凹凸棒土的产业化和深加工,岩盐的深加工、精加工,进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大幅度提高附加值(有些暂时开发不了的,宁愿等一等,也不要浪费、污染)等;三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要充分利用农业大市丰富而优质的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新技术,把眼光放到13亿人的大国市场和60亿人的全球市场,想方设法开发出淮安独有、相当消费群体喜欢的大众食品,来赢得市场、赢得利润、赢得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