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遂平的人都知道,遂平县城有一座纪念碑。可许多人却不知道,纪念碑到底纪念的谁。
时间追溯到1975年8月初,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遂平,至7日夜,降雨量达1100毫米,山洪突发、河水暴涨,浊水四溢、陆地行舟。8日零时,位于遂平上游的板桥水库溃然决坝300多米,7.01亿立方米出库洪峰如城墙一般,咆哮着从西南方向压向遂平,洪水面宽10余公里,水头高达7米,其声如沉雷,其势如山倒,其速如飞箭,顷刻之间吞食了遂平县的大部分土地和村镇,风涛相豗,房倾屋摧,妇孺呼号,禽惊兽骇,木悲草凄,天地为愁。西起文城公社魏湾,东至常庄公社任庄,长达55公里,宽15公里,遂平县境内约8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洪涛翻滚,一片汪洋。全县23万群众皆为洪水所没, 18968人溺死,财产损失难以估算。特大洪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不仅及时派中央慰问团到遂平慰问受灾群众,还调集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及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赶赴遂平、支援遂平。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许多不署名、不写地址的捐款纷纷寄到遂平,在铁路、公路尚未恢复之前,国家整天派飞机到遂平空投食物,各种救灾、生活、生产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遂平并引发了位于遂平上游的板桥水库大坝溃决,7.01亿立方米的库水一泻而下,给遂平带来了灭顶之灾。
在大灾面前,遂平人民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同洪魔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9595名抗洪英雄舍生忘死,51名抗洪烈士英勇献身。他们中,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农民、有普通职工,也有县委领导;有年过半百的长者,也有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陈朝贤带领突击队员坚守在月儿湾大堤,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当洪水来临时,一个恶浪将他卷入漩涡里,他挣扎着同5人共同抱着一根檩条在水中沉浮。由于檩条小、人过多,檩条不时下沉。千钧一发之际,陈朝贤把生的希望推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毅然丢掉檩条,被恶浪打入水底,牺牲时年仅43岁。21岁的县化肥厂职工任书娥是月儿湾抢险队伍中唯一的女同志,为保护其他同志生命而光荣献身;牛洲生产队队长赵黑毛为抢救集体财产,数过家门而不入,还是在同村群众的帮助下,他的妻子儿女才被救上河堤……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遂平人良好的道德风尚。
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遂平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也锻炼出遂平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更塑造出遂平人敢于对历史负责、敢于同大自然做斗争的品质,培养了遂平人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心态。长期以来,多灾多难让遂平人民学会感恩、识恩,对每个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心存感激,对每个帮助过自己的地方都心怀感恩,这种朴素的感情让遂平人明白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