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圆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信。故造井功费甚难。其器治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
——《天工开物·井盐》
自贡地处川南,被称为“千年盐都”,从东汉章帝时期开始,已有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生产历史。自贡盐场在晋代初具规模,唐宋闻名全川,明清进一步发展,在咸丰与同治时成为四川盐业中心,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年产井盐200多万吨。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据说,“自贡”这个名字来源于两口盐井,一口叫“自流井”,一口叫“大公井”。关于“大公井”与“大贡井”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贡地区往来商人众多,口音混杂,“大公井”逐渐被叫成了“大贡井”;另一种是大公井生产的盐质量上乘,曾被上贡给皇帝食用,于是人们改称其为“大贡井”。于是,这座城市取“自流井”和“大贡井”之合称,名为“自贡”。
“吃在四川,味在自贡。”自贡盐帮菜的味道自然离不开当地井盐的调和。井盐世世代代承载了自贡人的精神,在自贡人心中烙上了深厚的文化印迹。自贡市行政区划中的自流井区、贡井区,公交车站中的盐都花园、盐仓、盐卡子等名称的来源均与盐业生产紧密相关,而与井盐相关的餐饮店名更是随处可见,由此构成自贡独特的盐井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