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弥渡县

家乡区县: 云南省弥渡县

历史沿革
编辑

弥渡古名勃弄川。《蛮书·六赕第五》有“白崖城在勃弄川…大历七年(772)阁罗凤新筑也…川东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的记载。
弥渡县地图
弥渡县地图

西汉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属益州永昌郡云南县地。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云南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弥渡属南诏国勃弄赕,治地白岩。后历经“大长和国”、“天兴国”、“大义宁国”,今弥渡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后晋天福二年(937),今弥渡属大理国天水郡(郡治今大理凤仪镇)。[2]
元宪宗三年(1253),弥渡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至元十一年(1273)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革建宁县省入赵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清沿明置,弥渡地方设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今弥渡分隶于大理府赵州、云南县、蒙化厅。雍正九年(1731),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民国元年(1912)5月,设立弥渡县,以赵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约六约,祥云云白川地计11127户,66755人建置弥渡县,改通判署为县公署,属蒙化厅辖。民国2年(1913),弥渡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弥渡县直属省。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2]
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同年成立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58年撤并),祥云县属大理州管辖。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弥渡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弥渡县行政区域为弥渡县的行政区域,弥渡县属大理州管辖。1968年3月,弥渡县人民委员会改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
2行政区划
编辑

截止到2013年弥渡县辖5镇3乡,即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
县域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26公里,国土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357公顷
3人口民族
编辑

弥渡县2002年末总人口3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8万人。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僳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
4自然环境
编辑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弥渡县
位置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

,地跨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24°'之间。东至水木山顶与祥云县交界;西至隆庆关(鸟道雄关)丫口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分疆;北至九顶山巅与大理市,祥云县相接;南至牛街乡太平顶与景东彝族自治县毗邻,东西宽26公里,南北长82公里。县城弥城镇距省会昆明市332公里,距州府下关61公里。[3]
气候

弥渡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干季,雨季之别,年平均气温17.3℃;降雨量824.4毫米。立体气候明显,河谷热,坝子暖,高山寒。
地形

弥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地形。地貌分构造剥蚀山地、切割中山峡谷山地、溶蚀中山峡谷山块、山间断陷盆地四大类型。最高点为县域西北部的九顶山山峰,海拔3117.9米,最低点为县域东南部金宝山东麓的礼社江心,海拔1223米,县城海拔1672米。[3]

阿姞露娅(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