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名称历史

家乡区县: 济宁邹城市

夏时,境内设任国,也称“仍国”。古时,任、仍通用,境内为“有仍氏”地。因此,

任国是以姓氏而得国名的,这是境内最早

的建置。

商时,境内除任国外,还有奄、厥、卞明、有

等封国。其中,奄曾为商王南庚的都城。盘庚迁都于殷后,奄为商属国。

西周时,境内有任、

、厥、邾、极、茅、鲁国。其中,鲁乃为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奄的封国。东周时,

境内

的任国,春秋时属鲁,战国时属宋又属齐。鲁国于公元前

249

年为楚所灭。此时,境内的封国还有茅、极、邹、方与、胡陵等。

秦时,废任国,置任城县、亢父县,属薛郡。境内还设有鲁郡。

西汉时,文帝前元元年

(

公元前

179

)

境内置任城郡,景帝中元六年

(

144

)

改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

(

116

)

为大

河郡。宣帝甘露二年

(

52

)

改为东平国。

东汉时,境内仍置东平国。章帝元和元年

(

公元

84

)

,析东平国置任城国。此外,还有鲁国。三国时,魏文帝黄初四年

(223

)

,任城国改为任城郡。境内还置有山阳郡、鲁郡。

西晋时,境内置南平阳侯国。晋武帝咸宁三年

(277

)

,又复为任城国。此外,境内还置有高平国、鲁国。

东晋时,境内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据,曾置有任城郡、鲁郡、高平郡。

南北朝时,境内仍置高平郡。宋永初元年

(420

)

,任城并入亢父县,属高平郡。

北魏神龟元年

(518

)

,复置任城郡。

隋时,境内先后置有高平郡、鲁郡。

唐时,境内设鲁郡,后又改为济州、又为济阳郡、泰宁军。

宋时,境内仍置济阳郡、济州。宋徽宗政和八年

(1118

)

,境内的兖州升袭庆府。

金时,天德二年

(1150

)

,原以巨野为治所的济州迁往境内的任城。

元时,

至元八年

(1271

)

境内的济州升济宁府。至元十六年

(1279

)

境内设济宁路,置总管府,

3

7

(

州又领

9

)

明时,洪武元年

(1368

)

,改济宁路为府,仍治任城,领

3

12

县。洪武十八年

(1385

)

,又改府为州,只领

3

县。同时,

升兖州为府,驻滋阳,领

27

州县。

清时,雍正二年

(1724

)

,济宁州升为直隶州,领

3

县。雍正八年

(1730

)

改为散州,不领县。乾隆四十一年

(1776

)

又升为直隶州,仍领

3

县。境内的兖州府,辖

10

县;它和济宁直隶州同属于驻济宁的“兖沂曹济道”。

中华民国时,

1912

年改济宁直隶州为济宁县。

1913

1

月,境内设岱南道。

1914

6

月,改为济宁道,辖

25

县。

1933

年,

境内改设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

11

县。

1935

7

月,又改为济宁实验区长官公署,辖

14

县。是年冬,再改为山东省

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0

县。

1938

3

月,日军侵占济宁,在境内设伪鲁西道,辖

32

县。

1940

7

月,又改为伪兖济

道,辖

12

县。这期间,国民党山东“流亡政府”在境内设第二行政督察区,辖

7

县,直至

1942

年。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

主政权,则于

1941

年在境内设山东省第一行政主任公署。

1944

年,更名为鲁南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抗战胜利后,

1945

9

月,

国民党政府在境内设鲁西办事处

(

即第三办事处

)

,辖

16

县。

1946

1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济宁县城,遂更名为

济宁市,

3

月升格为专区级市,

直属冀鲁豫区。同年

9

月,济宁市被国民党军队短期占领,并设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兼

保安司令部,辖

7

县。

1947

3

月,又更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公署,仍辖

7

县。

1948

7

月,济宁市再获解放,改属鲁中南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50

5

月,济宁市降为县级市,改属滕县专区。

1953

年,滕县专署和湖西专署合并为济宁专员

公署,并进驻济宁市。

1954

10

月,济宁市曾改为省辖市,由济宁专署督导。但不久,又改为县级市,仍为专署驻地。

1967

年,

济宁专区改称为济宁地区。

1983

8

30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济宁地区,济宁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日尼禾尔(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