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越深,恨越深

家乡区县: 湖北省监利县

     湖北监利县,大约可以证明政府垄断经营食盐的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三国时期东吴设置这个县,就是为了“监盐渔之利”。不过,我们讲的是军事而非经济,所以垄断经营的暴利问题只能暂且放下,前往监利县长途汽车站,去看一座塑像。谁的塑像呢?本文的主人公,名将伍子胥。  伍子胥名叫伍员,子胥是他的字。这里的“员”,读音跟“云”相同。最早注意到这个字,是听京剧《文昭关》,那其中就念“云”,当时还以为是上口字。京剧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字读成别音。不过这一次不是。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着名的军事家、谋略家。关于他的故里,有三种说法:湖北监利县和老河口市,苏州吴县胥口镇。似乎监利的可能性更大。古往今来,伍子胥跟一个成语难舍难分:掘墓鞭尸。说的是本来作为臣子的他,引领吴军攻入楚国的都城不说,还把死去的老国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亮点。

   勾结外敌入侵故国,本身已冒了天下之大不韪,竟然还要鞭尸国王。伍子胥为什么要这么干?难道他是变态的虐待狂?当然不是。他之所以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是因为跟国王有深仇大恨。

     伍子胥的出身,可不是什么贫下中农或者草莽英雄。他们家是正经八百的贵族,朝上数三代,曾祖伍参、祖父伍举、父亲伍奢,都是楚国的大夫,绝对的根正苗红,血统高贵。伍参在楚国供职时,正赶上晋楚在中原争霸。楚国出兵伐郑,晋国赶来增援。晋军势大,楚军上下人心惶惶。这时伍参力排众议,出谋划策,极力主战,最终击败晋军,立下大功。伍举的故事更有意思,因为他跟这个成语息息相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据记载,这个对话,就发生在伍举与楚庄王之间。楚庄王继位之初,因为令尹斗越椒专权,他的位置还没坐稳,只好韬光养晦,整天沉湎于酒色歌舞,并且在门口立块牌子,说:“进谏者,杀毋赦!”

     却说有一天,楚庄王左手搂着秦国的美妾,右手搂着越国的少女,坐在钟鼓乐器中间,喝得醉醺醺的,大夫伍举突然报门而进。楚庄王眯缝着醉眼,口齿不清地说:“大夫您来,是想痛饮美酒呢,还是想听歌观舞?”伍举说:“都不是,我来是想请教您一个谜语。有人说,咱们楚国国都的朝堂上,来了一只大鸟,可是整整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呢?”

     什么鸟无所谓,反正不是什么好鸟。好在楚庄王心里并不糊涂。他说:“我知道。这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您等着瞧吧。”伍举说:“它不飞不叫,早晚会被猎人谋取。箭已上弦,很快就要射出来,哪里还能容它冲上云霄,叫声惊天?”这话正好说到楚庄王的心坎上。于是立即痛改前非:绝女色,停美酒,罢歌舞,励精图治;重用孙叔敖、伍举、苏从等人,以制衡斗越椒,直到最后,将造反的越椒彻底灭掉。就这样,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洗雪了城濮之战的耻辱,楚庄王也跻身“春秋五霸”的行列。

      他们家族历代为楚国效忠,尽心尽力。从伍子胥的前辈来看,他们都是有才能,有血性的人,当然他也不例外。如此为楚国着想,相信伍子胥也是深深爱着楚国的。但是楚国国君给了他一个重击,就是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只因为楚平王想娶自己儿子的妃子,而以伍奢为借口,他们死得多么冤枉!从此,伍子胥对楚国深深的爱变成了深深的恨!

     所谓爱越深,恨越深,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为了逃亡,伍子胥一夜白头,自毁容貌,逃亡过程中总有好人相救,但是那些救他的人都因他而死,只有在如此绝境,他才敢自毁容貌,只有深深的恨才能抚慰他心中的冤屈,这让他如何不恨!

     后来他逃往吴国,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

     此时的楚王是昭王,就是平王跟秦国公主生的儿子。十年之前,平王已经呜呼哀哉,一命归西。这对于伍子胥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费尽心机攻入敌国,而仇人已经没于黄土,他满身的力气和激情都无处倾泻。怎么办呢?他挖开平王的墓,拖出那具生前恶臭死后更臭的尸体,挥鞭便打,边打边骂。

    鞭尸又怎样,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伍子胥太过狠毒,我觉得不然,以我们现代人正常的思维,至少我看来,他是值得我敬佩的,他的叛国是迫不得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仇,但是他并没有将怨恨发泄在楚国百姓身上,他的一生是如何传奇和悲壮,只能感叹他生不逢时,历史虽已走远,但是伍子胥的身影不灭。

   

    

嗨森的小诗(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