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老调又称“南路老调”,是广泛流传于冀中、冀南地区的属于汉族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截至目前,安国老调上演剧目多达二百多个,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国老调原是元末明初流行于民间的小曲“河西调”,于清朝雍正年(1723—1735年)间,随着安国药业蓬勃发展,南北药材大汇集、大流通,促使文化大交流,而流传于白洋淀西部,并随之传入安国,后经民间河西调艺人同说书艺人和大鼓艺人合作,穿插故事和人物,丰富原有剧目,改进部分唱腔,经过不断充实、革新而诞生的一个与原老调具有不同风格的新剧种。
自河西调传唱一百多年后,至光绪初年形成地方戏雏形。当时,比较有名的艺人张金奎、崔相云、张林山等博采众长,不仅融入了同台丝弦的高亢激昂,又吸了收白洋淀一带老调的婉转悠扬,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故安国老调又称“南路老调”。其唱腔高亢激扬,擅用高腔,明嗓要求宽厚明亮,背功嗓要求音高质纯,明嗓、背功嗓转换时要和谐统一、不留痕迹。截止到目前,安国老调上演的剧目达二百余个,其中最擅长唱连台本戏,而《薛家将》、《呼家将》、《杨家将》、《封神演义》等经典剧目更是久唱不衰。
安国老调于民国初年趋于成熟,不仅有《万寿山》、《反徐州》、《呼延庆打擂》、《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剧目,而且文武场齐备,各种行当健全。程各庄、张乡、大章、西崔章纷纷组建老调戏班,到深泽、武邑、安平、饶阳一带演出,形成老调一家独占冀南的局面。
安国县老调剧团从1958年起开始上演现代戏,编创移植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赤道战鼓》、《刘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现代戏,设计出新式布景,加上管弦乐,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又编创了文腔中低回婉转的“反调”,填补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进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运用,受到观众的欢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