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之四祖寺

家乡区县: 湖北省黄梅县

简介

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西山又名破额山、破头山、双峰山,有诗为证:"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1619年破山禅师来到湖北黄梅的佛教圣地四祖寺、东禅寺参禅,在破头山结庐,清修苦行,阅读大量佛经和高僧著述。因为有感于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号破山。
据史载,四祖禅寺唐宋时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整个古寺建筑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整个古寺建筑殿堂楼阁盘垣交错,层层叠叠,古色古香,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祖师殿、观音殿、方丈室等。除寺高建筑外,还有许多古迹景观,如一天门、二天门、花桥、碧玉流以及毗卢塔、鲁班亭、传法洞等三十余处景观。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广东省光孝寺方丈本焕大师捐资3000多万元对四祖寺建筑进行修复,使古刹得以重辉。自1995年起,本焕长老费时五载,建成殿堂200余间,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净慧大和尚继席方丈,再场四祖禅风。

 

名人评论

胡适论禅宗曾说:

总结一句话,禅宗革命是中国佛教内部的一种革命运动,代表着他的时代思潮,代表八世纪到九世纪这百多年来佛教思想慢慢演变为简单化、中国化的一个革命思想……佛教极盛时期(公元700—850年)的革命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文化史上,是很重要的。这不是偶然的。经过革命后,把佛教中国化、简单化后,才有中国的理学。

胡适讲禅宗,一再使用“革命”这个概念。特别是讲到南宗,他称之为“南方新佛教” ,“南方‘顿宗’的革命宗派”,认为“这种禅学运动,是革命的,是反印度禅、打倒印度禅教的一种革命” ,等等。他特别强调指出禅宗乃是佛教“中国化”的果实,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样,钱穆介绍禅宗也说:

唐代禅宗之盛行,其开始在武则天时代,那时唐代,一切文学艺术正在含葩待放,而禅宗却如早春寒梅,一支绝娇艳的花朵,先在冰天雪地中开出。禅宗的精神,完全要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正是从宗教束缚中解放而重新回到现实实人生来的第一声。运水担柴,莫非神通。嬉笑怒骂,全成妙道。中国此后文学艺术一切活泼自然空灵洒脱的境界,论其意趣理致,几乎完全与禅宗的精神发生内在而很深微的关系。所以唐代的禅宗,是中国史上的一段‘宗教革命’与‘文艺复兴’。

这是钱穆《中国文化史》里的一段话,他特别赞扬禅宗对于文学艺术领域的贡献,同样使用了“革命”一语。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也说过:“修行不必在寺”再加上“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不必外求,这又使禅宗的立场和新教的“惟恃信仰,可以得救”十分接近。如果“个人与超越真实之间的直接关系”(The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ranscendent reality)确是近代型宗教的一个特征的话,那么禅宗和基督教无疑同具有这一特征……禅宗也是把人的觉悟从佛寺以至经典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认为每一个人“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坛经》语)仅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至少不能不承认慧能的新禅宗确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场革命运动了。

不仅中国学者谈禅宗“革命”,日本学者也有类似意见。柳田圣山是禅史研究的大家,他说,禅宗乃是由“印度传来的教相判释的佛教向扎根于中国民族特有的宗教意识的祖统佛教的全新的转变”。他又说:

对于所谓“禅宗”的形成,作为其革命的动机的,不正是作为最上乘的般若主义,特别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立场吗?

不言而喻,上述几位所谓“革命”,不是指政治革命,是指佛教发展历史上重大的、带有根本意义的变革。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佛教”,一方面,它确实是中国长期发展的佛教产生真正巨大变革的结果;另一方面,禅宗自诩是“教外别传”,是“以心传心”,是真正体现“佛心”的佛教,这作为宗教潮流就确有“革命”的意味。把禅宗看作是中国佛教发展历史中的“革命”,是对它的性质、意义、价值和贡献的合乎实际的判断。

天上的云在飘(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