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亭寺风光

家乡区县: 永年县

泉亭寺,又名红鱼寺,亦称赵王香火院,位于永年县城临名关西南一公里处,因该寺池塘中所养鱼类皆为红色,故又称红鱼寺,以“红鱼戏水”被誉为“平干(永年在西汉时属平干国管辖)八景”之一,又以“南寺清泉”位列“名州十景”之二(其它九景分别为:北河春柳、龙潭月影、佛阁灯光、赵陵秋草、翠柏连云、信宫故址、檀台反照、居士遗庵、唐垒寒烟)。

泉亭寺始建时间无考,据寺内残存的一通功德碑记载,唐、宋、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据此可知,唐代以前这座寺就已存在了。寺内建筑有:大雄宝殿、菩萨殿、天王殿、水阁凉亭。

据《广平府志》和《永年县志》记载“泉亭寺在临氵名镇西南五里,镇城掘井必三丈乃及泉,寺地水距地不过二尺,有莲池,水泉常盈溢,俗称赵王香火院”。泉亭寺之所以能名列府、县志书记载,除去它独具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环境以外,与帝王将相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传说,该寺原址并不是建于此地,而是据此西行三华里的地方,彼时的泉亭寺背依聪明山,面对逶迤群岭,寺内松柏参天,百花怒放,争奇斗艳,莲池内泉水淙淙、高阁玉立,鱼翔浅底,岸上鸟鸣枝头,曲径通幽,佛殿内香烟缭绕、佛号声声。据史料记载,明朝时驻扎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朝,当燕王逼近南京时,建文皇帝手足无措,在几个朝臣的帮助下,化装成和尚逃出宫去。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役之难”。朱棣即位后,对脱逃的建文皇帝颇不放心,惟恐其危及自己的江山,遂派遣兵丁到全国各地寺院搜寻建文皇帝。据寺院附近村庄的老百姓传说,搜寻建文皇帝的兵丁到达寺院时,僧侣们与兵丁展开了激战,最后僧侣无一生还,兵丁们一把火将寺院烧了个精光,所有建筑消失殆尽,泉亭寺也名存实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附近的张窑村在平整土地时,推土机从寺院旧址上推出许多骷髅,人们说这就是那时死去的僧侣,这似乎是对那段传说的佐证。

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当地民众依据传说,将寺院迁建到现址,经过后人不断扩建和重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

随着群众生活的不断富裕,1988年,当地民众和四方信士共同投资建起了大雄宝殿,近年来,又建起了菩萨殿、天王殿、泉亭阁等一系列复古建筑。去年,寺院又聘请河北省古建设计院重新进行了规划,拟重新建设万佛楼、钟鼓楼、山门。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从寺前蜿蜒而过,不久的将来,泉亭寺将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参观游览的好去出。

梁茜茜(2014-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