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2006 年, 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汴绣起源于宋代(960-1127) ,当时开封作为北宋的国都,称作“汴梁”也作“汴京”,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绣在北宋年间是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所以当时称作“宫廷绣”的刺绣,因开封古时称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绣之称,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朝刺绣精品。
北宋,商品经济大发展,刺绣成了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当时,刺绣行业与其他手工业一样,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类。手工业中著名的丝织,刺绣业由政府中少府监掌管。
在北宋初年,天下大定,百业俱兴。在平定后蜀时,得锦工200人,太祖乾德五年 (967年)在京师东京设立了绫锦院来安置他们进行生产。以后,又不断在绫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绫锦工人。这些我国古代著名丝织业发达地区的优秀匠人聚于京师,使东京官营丝织业如虎添翼。绫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工匠人数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已发展成手工业作坊。绫锦院高手云集,产品专供皇室贵族官僚显要享用,也供军队消费和岁时赐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绫锦院的生产,太宗曾亲自到绫锦院“命近臣从观织室机杼”。
京师开封,有着实力雄厚、规模宏大的官营纺织印染业。宋初,官办的裁造院设在利红坊,后迁到延康坊.《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八《裁造院》中载:“掌裁制衣服,以供邦国之用。初:左藏库有缝造针工给裁缝之役”。载:刺绣,而官工不足,往往求索于民间。应运而生的文绣院,在宋代刺绣史上更是重要的一笔.文绣院成为末官办绣业的代表而载人史册。
文绣院的诞生,记载在《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八《文绣院》中:
崇宁三年(1104年),“试殿中少监张康白言: 今朝廷自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无篡绣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间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令锻炼织、纫缝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刺绣300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侯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
崇宁四年(1105年),开封城中一所以刺绣为专业的“大学”诞生了。文绣院的成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刺绣史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条条江河汇人大海,各路选聘善绣工匠人文绣院授艺,这无疑使全国刺绣工艺得到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文绣院的成立,标志着宋代刺绣又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遥想当年,300绣女云集京师,一起切磋技艺,十指翻动,龙飞凤舞,绣线长长,绣作恢弘,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五彩缤纷。当年,各路选聘的善绣工匠入文绣院授艺,300名绣女云集京师,龙飞凤舞, 宋时开封,刺绣之花可以说开遍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人杰地灵的古都又涌现出民间刺绣人才——“百姓绣户”。
徽宗年间,又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
宋代的刺绣在唐代宫廷绣和日用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绣品生产遍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而开封的刺绣则体现了宫廷绣的最高水平。末代已有相应的绣品生产培训、管理制度。优秀的绣匠的高度集中,把宋绣推向了高潮。据《法密藏》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备精妙,光彩夺目,山水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情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绰约的咳之态,佳者较画更甚。”当时的刺绣欣赏品已和名人书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刺绣工艺的特点,达到成熟阶段。
衰退时期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直至被元消灭时,南宋不仅没有由此换来一时的安宁,反而又将面对更为强大的敌人--蒙古。
刺绣业也随宋室南迁,大批优秀工匠被带到了南方,开封刺绣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相应衰弱,加之屡次的水灾战乱,使宋绣流落到了民间。
元明两代都城没有在开封立朝,汴绣仅存在于开封及开封周边地区民间百兴绣制的日用绣品中,由于长期受北宋盛极一时的影响,汴绣虽然没有先前宫延绣那样轰轰烈烈,但汴绣依然在百兴中扎根、生存和发展,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汴绣在民间的发展一刻没有停息。也正是北宋的衰亡,绣业的南迁,宋绣技师散落全国各地,在这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刺绣业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的局面,失去了北宋时期,皇室垄断的格局。而全国各地各派刺绣无一不或多或少地受到北宋宫廷绣的冲击和影响,直至现代。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中国的刺绣有“四大名绣”之说。苏绣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便有很大名气;湘绣在2000多年前西汉墓葬文物中也有发现,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蜀绣浓淡适度,色彩明快,有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粤绣则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立体感,在“四大名绣”中别具一格。
开封的汴绣亦有名气,清末民初当虽不能与苏湘蜀粤四大绣品各踞天下,究其原因,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区连年战乱,经济凋敝导致汴绣质量的下滑。而在此之前,汴绣的兴隆时期,它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四大名绣”中任何一种。在开封汴绣雄踞天下时,上自天子的“乘舆服御”,下至东京市民“宾客祭祀用绣”,皆为汴绣。当时的开封城,不但市井间有一支庞大的刺绣队伍,在华严尼寺,两浙尼寺等寺院中,还有一批为数甚多绣技甚高的尼姑绣女。这两支队伍是东京城民间刺绣的主要力量。从北宋政府对外经济交往的项目中可以看出,汴绣成为宋政府向高丽、日本诸国赠送或交换的主要珍品。一百多年中,汴绣是中华国土上技艺最精,价值最高,产量最大,流通最广,影响最强的绣品,是中国的国绣。
汴绣是中国最高起点的刺绣,远在北宋崇宁四年(1105),宋廷特置文绣院,除招收绣工300人之外,又在各地筛选拔尖技师前来任教。这是国家设置的高档次专业机构,也是政府出面主持的一次刺绣技术大汇合,大交流,汴绣犹如站立于巨人肩上,傲视天下,它广采各地技艺之长,将其融为一体,使汴绣水平高于其他刺绣,一时间汴绣领导着、提高着、推动着全国的刺绣行业,促使刺绣行业的大发展。
现代简史
解放初期
解放初期,绣品主要以刺绣日用品和刺绣欣赏品为主,为了继承宋代闺绣这一传统工艺,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汴绣合作组,这便是当今开封汴绣厂的前身。“汴绣”一名正是由此时采用贾子云(原开封市统战部长)的建议而命名的。七人组成立以后,新老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录踪探微,博采众家之长,反复试验,在传统的以平针为主的技艺之上,又创新了散针、乱针、滚针、水纹蒙针等几十种针法。多种针法的交替使用,不仅能把阴阳远近一一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内容丰富,富有立体感。汴绣针法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创作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绣品既具有苏雅洁活泼的风格,又具有粤绣明快豪放的特点。
五十年代
1956年合作组转化为合作社,1958年第一家汴绣国有企业----开封汴绣厂正式成立。通过对河南民间刺绣及末绣工艺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同时向其它绣派学习借鉴,使汴绣在纪承末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技巧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新的水准。以北宋首都开封为体裁的《清明上河图》的成功绣制使开封刺绣行业进入第二高潮。
1959年汴绣《清明上河图》精心绣成,并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它以针代笔,以线代晕,使这幅宏伟浩繁的历史风俗画卷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作品展览时,中外客人无不叹服。
文革期间
文革期间的绣品发展出以毛主席诗词,毛主席像为代表的大量作品。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汴绣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大量开发了仿古长卷、装饰画、皮影画等题裁。工艺上和其它绣种一样把历史上的双面绣发展为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其代表作品如:异色绣中的《洛阳牡丹》;三异绣中的《中日友好》、《嫦娥奔月与天女散花》。同时汴绣也引起了法国、日本、瑞士、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关注。1982年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汴绣被评为湘、苏、粤、蜀之后的第五绣,其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汴绣《虢国夫人游春图》
汴绣《虢国夫人游春图》
改革开放以来,汴绣工艺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精品选出,如《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绣品均为国家收藏或被国外友人重金购去。此外,汴绣除刺绣之外,还有单面绣、双面绣、三异绣及大量机绣产品,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曾多次荣获省“优质奖”、“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奖”,各种报刊、杂志、电视台争相报道。
八十年代后期开封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封工艺美术公司的成立宣告了汴绣市场竞争局面的形成,为汴绣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尤其在1997年一1998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退离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更广泛地参与到汴绣市场的竞争中去,使汴绣的发展再次掀起高潮。绣品生产经营者如雨后春笋急剧膨胀,由三家发展到二三十家,其产品销售也遍及到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国家礼品广为赠送,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促进对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了巨大贡献。
1992年,文莱国王绣研制成功,是我省手绣工艺一项突破。此件精品的针法创新和大型肖像绣品工艺技术成果,填补了河南省一项空白。1994年,邓小平同志大幅绣像绣成,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幅人物绣像,而且在刺绣工艺上又是一次大的突破。
西洋画走进中国传统工艺的领地刺绣,是刺绣技艺杰出的创举,汴绣用线调色,用线作画,这是刺绣的新工艺,是绣作中最难掌握的技艺。而表达光影效果的新针法乱针绣应运而生,她打破了常规无序的针法表现油画中的笔触,把光影色彩效果中的微妙关系表现得极为逼真。它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两种思想体系的融会、两种不同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完美结合。
二十一世纪
2007年元月,开封汴绣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她的诞生,希望能把汴绣行业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使开封的汴绣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为开封汴绣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8年,在奥运圣火在祖国传递。“去年,我拿到了奥运特许产品订单,成为奥运火炬手;今年我又在广州和上海开了分公司,瞄准国际市场。”王素花的弟子张建淑说。这名下岗女工如今已成为汴绣企业化经营的代表人物之一,将汴绣推广到了多个国家。
,为汴绣的更好、更强做出积极贡献。
当代的汴绣,与其说是针法和线的劳作,不如说是汴绣人智慧和毅力的结晶,是艺术集大成的珍品。 如今流传甚广的一段话描述着中国绣品的现状:“苏绣猫咪,湘绣狮虎,蜀绣游鱼,粤绣鸟禽,汴绣人物最传神。”这也算是各有侧重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