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金沙江,中华鲟的故乡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宜宾县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宜宾境内的金沙江,是中华鲟的故乡。

每年九月到十一月,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回游到它们的“故乡”:宜宾至屏山一带的金沙江,进行繁殖产卵。待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儿带女,顺流而下,旅居海中。鲟鱼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作为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鲟鱼表现了惊人的忍饥耐劳、识途明向、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中华鲟”。

珍稀鱼类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它们出现于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因此堪称“水中活化石”。在周代,鲟鱼被称为“王鲔鱼”;以前,也叫“大腊子”;别称,又叫“鳇鱼”。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个体硕大,最大体长3米以上,体重可达600公斤;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生存水温为0~37℃,一年四节适宜生长;形态威猛,体型修长,体纺锤形,头尖而长,头顶骨片裸露。口处下位,呈横裂状。口前吻腹有2对须。体被5列骨质化硬鳞, 尾鳍为歪形尾。由于个体大、寿命长,素有“长江鱼王”的美称。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摄食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本草纲目》记载说:“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 然而,饥不择食的鲟鱼,却是河鲜美味。《本草纲目》说“其肉补虚益气……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

以前,人们都会在普安镇境内的金沙江边“三块石”等地方,看见鲟鱼产卵嬉戏,江花翻滚;看见奔向大海的仔鱼,随波逐流漂向下游。可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葛洲坝等处拦河筑坝,阻碍了洄游通道,中华鲟再也不能穿越人造天堑,那情那景已是明日黄花了。加之,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有害渔具不断滥用,这就导致中华鲟数量日益减少,已难一见,濒临绝种了。

不过,宜宾人“热爱家乡” 、“敢于逆流” 、“不辞劳苦”、“不畏险阻”的性格,却与中华鲟非常相似哟!

或许,这也算是鲟鱼对宜宾的一大贡献吧!

Anna_東(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