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武汉老通城惠济支店,品尝了豆皮后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国外贵宾也先后慕名品尝了武汉豆皮,并给以了高度评价。武汉豆皮因此而闻名天下,并一举获得中国饮食行业的最高荣誉“金鼎奖”。
武汉豆皮由黄陂豆丝演变而来。黄陂是武汉市的一个农业大区,主产稻谷。当地农民为增加食品花样,改善生活,每年冬季农闲之时,家家户户都烫豆丝,将稻米、豆子磨成浆,烫成薄皮,切丝晒干,备作食用或待客。制作豆皮时,有人尝试在烫好的豆皮上,包一些切好的咸菜馅子,整成方块状,自家食用或送给邻居品尝。这便是最原始的豆皮。
豆皮由家用食品变为商品,在湖北乃至全国好多地方销售,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黄陂临近武汉城区,农闲时,有人进城烫豆皮卖。起初,豆皮里仅包咸菜,味道单一。为适应不同人群的口味,提升豆皮品质,扩大市场,就尝试在豆皮馅上做文章,改单一的咸菜馅子为多种配料的馅子,如鸡蛋、香菇、豆干、虾仁、肉末、糯米饭等等,于是便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豆皮,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食品,逐渐由寻常百姓家走向市场,登上了高级宾馆的餐桌。
然而,地道的黄陂豆皮,必须用柴火灶、手磨浆、地产配料馅子,才能确保豆皮外酥内软、油而不腻,香脆爽口的纯正味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